魏武侯曾说:“承上不启下,凌霄独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领袖的胸怀和气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要不忘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定地向着成功的峰顶迈进。只有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凌霄独步,不受困难和挑战的阻挡,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愿我们都能像魏武侯一样,在人生的征途中勇往直前,无惧风雨,勇攀高峰。
承上却不能启下的魏武侯公元前371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公元前371年,魏武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当他来到地府,看到他的父亲魏文侯之时,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夸赞,而是对着他摇头叹息。武侯百思不得其解,想我武侯号令天下,开疆扩土,称霸中原几十年,为何如此对我?殊不知百年之后,不知经过多少次投胎的魏武侯终于明白了文侯摇头叹息的含义——把魏国带上了绝路。
魏武侯,名击,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71年在位,而武侯在做太子时就已经崭露头角,公元前412年,太子击受命率军攻打繁、庞二地;公元前408年,太子击随乐羊出征中山,并在打下中山后,受封中山君,坐镇中山,独当一面。公元前396年,继任魏国国君。此时,魏国经过文侯一代的变法革新、开疆扩土,俨然已经成为霸主的存在,同时期的秦国正经历四代乱政、齐国处于田氏篡政、楚国正处于重臣封君强势的阶段,其余燕、宋、鲁、卫、郑等小国也都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魏武侯掌握大权以后,也成为翻云覆雨、横行天下的存在,搅动战国风云、决定天下走势,此时的魏武侯意气风发,一念之间可决定魏国未来走向,终于对文侯时期的政策方针开始了大幅度调整。
三大调整:
一是战略方向调整。既依赖又局限于魏国四分五裂的位置环境,魏国能选择的战略方向可有上中下三条:上选为西向战略,吞并秦国,逐鹿天下;中选为合晋战略,吞并赵韩,恢复原晋国势力,逐鹿天下;下选为中原战略,争霸齐楚,逐鹿中原。文侯时期已经确定了西向战略,即向西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并逐步向关中渗透,到文侯后期,为了东部稳固和获取正统地位,又吞并中山、出兵齐国等一系列中原争霸的战争。武侯恰好于此时继任,误以为文侯将战略从西向转为东向。于是,开启了对齐楚的全面战争,从原来吞并秦国的西向战略转为恃强争霸的中原战略。
二是外交策略调整。外交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韩赵魏三国本是晋国的三个卿大夫,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文侯做大做强之后,并没有对韩赵刀兵相向,而是将韩赵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结成了三国同盟,为自己所用,这时的韩赵自身实力弱于魏国,独立又很难打开局面,也只能甘心为魏国所用,终其文侯一世,三国在文侯的极力斡旋下,一直团结一致,并无二心。武侯即位之后,随着魏赵韩实力的强大,三国的发展都对同盟的需求开始降低,并且三国因前期利益分配不均,三国之间竞争逐步显现加剧,魏武侯率先干涉赵国内政,自此魏赵同盟崩裂,魏国走上了全面争霸的外交策略,造成的后果就是四面树敌。
三是人才政策调整。魏文侯为魏国建立一整套人才使用培养体系。在培养方面,以其独到的文化战略吸引人才建立了西河学派,为魏国长期培养供给治世良臣;在使用方面,建立内儒外法的用人战略,以法变革创新,以儒缓和矛盾,内廷多用儒,地方多用法,内外达成平衡。魏武侯上台之后,没有沿用这种任人唯贤的人才机制,而是转向重用田文、公叔痤等新兴勋贵的道路,将生于微末、出身寒门的人才拒之门外,打破了人才的引育用良性循环机制,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三大败笔:
随着武侯战略政策的调整,很快展现了此番调整产生的结局,可总结为执政期间的三大败笔:
一是混战中原。从公元前396年,武侯执政开始,魏国就已经处于对楚齐开战的中原混战之中,魏国深陷中原纷争,齐楚军队与魏赵韩三国轮番大战,一直到公元前389年,魏秦阴晋之战,魏国才转向西方。此后,公元前386年,魏赵关系破裂,魏、赵、齐、楚等国,围绕卫国归属、齐侵燕国等事宜,再一次陷入中原混战之中,直到公元前371年,武侯去世前,魏国还在战争之中。由此可见,魏国已经深陷中原战场的泥潭无法自拔,魏国中原争霸战略到武侯去世,一直都没有结局。
二是不分敌我。在中原战略的驱动下,武侯已经分不清敌我,化友为敌、助敌气焰是武侯执政的另一大败笔。公元前386年,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公元前381年,魏国攻占楚国鲁阳,要求韩国归还郑国土地,韩国不同意,魏国联合秦国攻打韩国,魏韩关系破裂。昔日的三晋同盟彻底分散。而在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帮助田氏获封诸侯职位,同年,魏国纵容秦国公子师隰回国夺位。岂不知齐国成为魏国中原霸权的最大掘墓者,秦国成为魏国的最终埋葬者。
三是逼走吴起。逼走吴起是魏国人才战略调整的一个缩影,吴起最投入事业在魏国,最强悍的军队在魏国,最辉煌的战绩也在魏国,吴起也是最不愿意离开魏国的,即使魏武侯两次选相都不选吴起,吴起都一直在认认真真做事,可是公叔痤还是不放过吴起,设计陷害吴起,而魏武侯也没有真正了解吴起,重视吴起,而是当作魏国崛起的鸡肋,随意丢弃。吴起出走楚国,帮助楚国强大起来,并于公元前381年,攻打魏国,导致魏国棘蒲之战中顾首不顾尾,败于赵国,在此期间,魏国的中山郡也再次复国,魏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大短板:
魏武侯虽然将魏国的国力推向了巅峰,但他也亲手断送了魏国的霸业,魏武侯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个出色的地方长官,但绝不是一个出色的君王,主要是他缺乏成为君王的三个条件。
一是格局没打开。魏武侯只具备争霸思维,而没有长远的统一思维,虽然这是战国初期的局限性,但是魏武侯长期受到改革变法的熏陶,也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没有长远的视野和打算,没有认清形势的头脑,更没有预测和应对对手的反应,不具备一个霸主应有的格局。
二是思路没打开。受争霸思维的影响,魏武侯只重视中原地区的经略,而忽视了边疆地区的拓展。魏国作为一个地处中心位置、而且四分五裂的国家,四面环敌,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像楚国一样拉长战略纵深,或者像齐国(东边靠海)一样找到依靠支撑,或者像秦国一样有天然屏障,魏武侯并没有这样视野思路,只是一味的沉溺于中原争霸,忽视了攻略边疆,寻找依靠,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山复国。
三是胸襟没打开。魏国能够快速崛起,主要是因为魏文侯启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到武侯继位之后,不仅对人才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反而大大降低了重视程度,对原有的重臣开始猜忌,逼走了吴起,忽视乐氏一族,导致吴起奔楚、乐舒投中山,充分展现出魏武侯心胸不够开阔,缺少君王应有的包容心,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导致任人唯贵、任人唯亲。
总的来说,魏武侯作为战国初期的一代霸主,将魏国推向了巅峰时期,但是武侯任期内战略目标不清,发展思路不清,混混沌沌,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谁打我我打谁,我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四面树敌,盲目乐观,最终将魏国带向一个无底的黑洞,平心而论,魏武侯仅仅是一个中下级别的君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