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婉转细腻著称。《春晓》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秋登兰山寄张五》则表现了孟浩然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过故人庄》以深切的思念描绘了作者对逝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登科后》则展现了作者在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上有独到之处,更体现了孟浩然那种纯真而又深沉的境界,引人思考。
导语: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他生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享年51岁。孟浩然早年有志于仕途,但屡试不中,后来放弃了功名的追求,隐居于鹿门山,游历各地,写下了许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生活的诗篇。
诗风清新自然,富有超越俗世的情趣,对后世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孟浩然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他的诗集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他应邀到农村老友家做客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友情的向往和赞美。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辞,但却有深厚的情感和醇美的诗意。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借代等手法,营造了一幅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不仕、超脱尘俗的心境。
这首诗被认为是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写于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期。这首诗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通过诗人的听觉感受和联想,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富有情趣和韵味。
诗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写出了诗人在春夜里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的情景。
这句话既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写出了诗人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四面八方鸟儿的欢鸣声。
这句话用“处处”一词,扩大了空间范围,增强了声音效果,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转为写诗人的回忆,回想起昨夜里轻风细雨的声音。
这句话用“夜来”一词,形成了时间上的对比,也暗示了春雨的及时和有益。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雨摇落的情形。
这句话用“知多少”一词,表示了诗人对春花凋谢的不知情和不舍情,也寄托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哀怨和遐想。
这首诗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眼前春景的常规手法,而是通过听觉感受和联想来捕捉春天的气息,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时间跳跃、阴晴交替、感情微妙变化,都很富有艺术效果,给人以无穷兴味。
诗中也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语或比喻手法,而是用最简单、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来写出最美好、最真实、最深刻的意境。
这首诗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脍炙人口、最耐人寻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诗中运用了双关、典故、喻义等手法,语言含蓄委婉,富有诗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写出了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涵虚,指天空倒映在水中;太清,指天空。这里用了倒置法,把主语“湖水”放在后面,突出了“平”字,形象地表现了湖水的广阔和平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继续写洞庭湖的广阔和动态,但目光由远及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云梦泽,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岳阳城,是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北岸。
气蒸,指水汽蒸腾;波撼,指波涛汹涌。这里用了对偶法,把云梦泽和岳阳城对应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云梦泽被水汽笼罩,显得朦胧神秘;岳阳城被波涛冲击,显得危急动荡。
这样写景,不仅衬托出洞庭湖的浩瀚和气势,也暗示出诗人心中的不安和渴望。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由景入情,把诗人自己的心境引入进来。
欲济,指想要渡过湖去;舟楫,指船只;端居,指闲居不仕;圣明,指圣明之世,即太平盛世。这里用了比喻法,把想做官而没有途径比作想渡湖而没有船只。
诗人面对浩浩的洞庭湖发出感慨,表达了自己在圣明时代闲居不仕的羞愧之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张九龄的敬仰和希望。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尤其是张九龄本人;羡鱼情指想得到鱼的愿望。
这里用了典故,“临渊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巧妙地暗示了自己想出仕求官,为国效力的心愿,同时也向张九龄发出了呼吁。
徒有,表示白白地,无济于事。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又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干谒之作,诗人希望张九龄能够引荐自己出仕,但又不愿直接说出来,所以采用了含蓄委婉的方式,通过写景抒情,把自己的心愿隐含在诗中。
诗中运用了双关、典故、喻义等手法,语言含蓄委婉,富有诗意。
诗的结构也很严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诗的风格也很高雅,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干谒诗的佳作。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诗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来表现诗人的孤寂和寄托。
诗人用“日暮”和“客愁新”来暗示自己的身份和心境,用“烟渚”和“月”来营造出一种忧愁清冷的氛围,用“野旷”和“天低树”来形容自己的远离故乡和前途无望,用“江清”和“月近人”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诗中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总结:山水田园诗是孟浩然最擅长也最有名的一类诗歌,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描绘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和逸趣,也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失意和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忧虑。
孟浩然的诗词作品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歌以写景见情,以景寄托,以景抒怀,以景言志为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意境深远幽雅,给人以超脱物外的美感。对后世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孟体”或“孟风”。
孟浩然的诗歌也受到了海外读者的喜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