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死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他是北宋的建立者,但在一场神秘的火灾中惨遭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众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的思考和讨论,关于他的死因和真相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历史迷案待解,令人难以释怀。

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其突然暴毙成为了历史谜团。《宋史》中对赵匡胤的死因记载极为模糊,仅仅是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这样简洁的记载,让后人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离世充满了疑惑。
官方史料的模糊记载,引发了各种猜测。有人认为赵匡胤是因病去世,然而《宋史》并未明确指出他患了何种疾病,也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赵匡胤是被害身亡,据野史记载,赵匡胤在去世前一天晚上,与其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次日清晨便去世了,且赵光义随即继位。这些野史暗示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有关,可能是被毒死或者刺杀,但野史的记载往往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缺乏确凿证据。
此外,还有人认为赵匡胤是在睡梦中突发脑溢血而死,或者是被宦官所害等说法,但同样缺乏证据支持,无法令人信服。赵匡胤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困扰着历史学家和广大历史爱好者。他的死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也对北宋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究竟赵匡胤是如何去世的,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死因猜测之一:因病去世(一)《宋史》记载模糊《宋史》作为官方正史,对赵匡胤的死因记载极为简略,仅仅提及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这样模糊的记载,让后人无从得知赵匡胤究竟患了何种疾病而去世。在古代,皇帝的健康状况通常是备受关注的,然而《宋史》却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赵匡胤病情的具体描述,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谜团。
(二)质疑与分析人们对赵匡胤因病去世的说法存在诸多怀疑。首先,《宋史》没有明确指出赵匡胤所患疾病,这使得这一说法缺乏具体的依据。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很难让人相信赵匡胤是因病自然死亡。其次,从赵匡胤生前的活动来看,也没有明显的患病迹象。史料记载,赵匡胤在去世前还在积极处理朝政,甚至有准备北伐契丹的计划。如果他身患重病,很难想象他还能有如此的精力和决心。
此外,从历史上其他皇帝的去世情况来看,通常会有较为详细的病情记载,以便后人了解其死因。而赵匡胤的去世却如此突然,且没有任何关于疾病的说明,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有人提出,也许是当时的史官出于某种原因不敢如实记载赵匡胤的病情。在封建王朝,史官的记载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果赵匡胤的病情涉及到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其他敏感问题,史官可能会选择模糊处理,以避免惹祸上身。
然而,这些都只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赵匡胤是否因病去世,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三、死因猜测之二:被害身亡(一)斧声烛影之疑“斧声烛影” 的记载流传甚广。据记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急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身边的宦官和宫女都被屏退。远远地只见烛影下赵光义不时起身离席,有不胜酒力的样子。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戳,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这一事件疑点重重,首先,赵光义为何会在宫中留宿?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应该在宫里睡觉的。其次,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 “好做好做” 的呼喊,都让人觉得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相关人物行为暗示太监王继恩的行为也暗示赵光义有篡位可能。宋太祖驾崩后,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开封府去召晋王赵光义。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太医程德玄在这个事件中也表现得十分可疑,他在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就已经在门口等候。皇后的行为也值得玩味,当她看到晋王赵光义时,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邾托付给你了。” 这些人物的行为都让人怀疑赵光义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了皇位。
(三)金匮之盟真伪难辨“金匮之盟” 是赵光义登基后抛出的,用来证明他继位的合法性。大意是说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赵匡胤何以能得天下,赵匡胤说是祖宗和太后的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如果不是周世宗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使得君主年少、人心不安,你如何能取得天下?你应当吸取教训,有朝一日先把帝位传给光义,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你儿子德昭。这样,国家始终有年长成熟的君主,才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哭着接受了母亲的遗命。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金匮之盟” 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 34 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已经 14 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 7 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其次,“金匮之盟” 是赵光义登基 5 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这让人不得不质疑 “金匮之盟” 的真实性,进而质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四、其他野史说法(一)《湘山野录》记载《湘山野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开宝九年的 10 月 20 日晚,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积雪已达数寸。赵匡胤不知为何,急忙召见弟弟赵光义。兄弟二人在寝宫喝着酒,赵光义不时给赵匡胤倒酒,一直喝到三更鼓敲过。突然,赵匡胤摔杯而出,来到寝宫之外把柱斧反复戳入到雪地之中,随后传出赵匡胤惨烈的喊叫声:“好做!好做!”。到了第二天早上,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而赵光义受遗诏,继任皇位。这个记载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对赵匡胤的死因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赵匡胤与赵光义饮酒的过程中似乎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柱斧戳地和那声 “好做!好做!” 究竟意味着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二)《烬余录》说法《烬余录》里记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着半夜赵匡胤生病昏睡之时调戏花蕊夫人,后来赵匡胤被惊醒,看见这一幕后大发雷霆,拿起斧子就去砍赵光义,结果力不从心,没砍到人。而赵光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抢过斧子把赵匡胤给杀了,然后逃回府中。这个说法虽然充满戏剧性,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赵匡胤之死的种种猜测。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赵光义的行为可谓极其残忍。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野史的记载往往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我们很难确定其真实性。
(三)《太祖实录》观点据说,《太祖实录》中提到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提议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杜太后在临终时,找来了赵匡胤说:“如果后周的继位者是个年长的皇帝,你怎能有今天?你和光义都是我的儿子,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他,这样才是国有长君啊!” 赵匡胤同意了杜太后,并且派宰相赵普当着面写了誓言,然后用金匮封存,这就是后世人常说的 “金匮预盟”,也是赵匡胤和其弟二人的誓言凭证 “兄终弟及”。
然而,这个 “金匮预盟” 在《太祖实录》的最初版本里却没有,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记录,所以很难判断这件事的真假,而且疑点重重。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正值壮年,只有 35 岁,而赵光义当时 23 岁,太子德昭 11 岁,四子德芳 3 岁。即使赵匡胤再过 10 年后去世,太子也有 21 岁了,能担大任,不可能出现后周世宗柴荣留下 7 岁孤儿后出现的群龙无首局面。杜太后如此精明的一个人,不应该出此下策。再者,“金匮预盟” 是赵光义登基 5 年后,赵普才密奏,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如果 “金匮预盟” 是假的,那么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就更加值得怀疑了。
五、谜团依旧待解赵匡胤之死,历经千年,依旧是一个未解的历史谜团。无论是因病去世的说法,还是被害身亡的猜测,亦或是各种野史中的记载,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其真实性。
从《宋史》的模糊记载到野史中的 “斧声烛影”,从太监王继恩的可疑行为到 “金匮之盟” 的真伪难辨,每一种说法都充满了疑点和不确定性。如果赵匡胤是因病去世,为何《宋史》没有明确记载其病因?如果是被害身亡,那么赵光义究竟是如何实施谋杀的?“斧声烛影” 中的斧究竟是文具还是凶器?“金匮之盟” 是真实存在还是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而编造的谎言?
各种野史说法也为赵匡胤之死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湘山野录》中柱斧戳地和那声 “好做!好做!” 让人摸不着头脑;《烬余录》里赵光义因调戏花蕊夫人而杀害赵匡胤的情节充满戏剧性,但真实性难以确定;《太祖实录》中的 “金匮预盟” 疑点重重,让人对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赵匡胤的死因或许永远也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这个谜团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去探索、去研究。期待未来有新的考古发现或者历史文献的出土,能够为解开这个千古悬案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自媒体##讲历史故事##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