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灭亡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唐朝由盛转衰,关于唐代的灭亡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从唐代的兴盛到灭亡,涉及到了众多因素,其中包括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力量和太原起兵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这一系列事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凌烟,意为凌空,也就是高高在上之意。早在汉代便有建立功臣阁,褒扬其功勋的记录,而以凌烟命名,并不是唐代的首创,北周皇帝曾建凌烟阁,把名将画像悬挂于内。贞观十七年二月,唐代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年一同打天下的众功臣,在宫城武德殿后,三清殿旁设立凌烟阁,命阎立本绘二十四功臣画像,褚遂良题字,怀念当年金戈铁马的岁月,同时褒奖一众开国功臣。
第一位: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为北魏皇室后裔,出身于鲜卑贵族,是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其自幼相交于李世民,情谊深厚,是天策府的中心骨干。长孙无忌善谋略,与李世民并肩作战多年,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谋之一,一直深受李世民的信任。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司空 、司徒 、侍中 、中书令等职,后封为赵国公。李承乾被废太子后,其力主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奉太宗遗命为顾命大臣,官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朝政。但其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遭到武则天的愤恨,武则天指示许敬宗诬陷其谋反。高宗流放到黔州,后又被逼自缢而死,直至上元年间,才得以平反。
第二位: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唐宗室成员,他是北周八柱国李虎的曾孙,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后,命其担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抚巴蜀地区三十余州郡。其为主将,李靖为副,先后剿平萧铣、 辅公佑,一年内,将江南荡平,战功直比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被升为礼部尚书,后封为河间郡王。李孝恭审时度势,且居功不自傲,主动退出权力中心,整日放纵于歌舞,贞观十四年,因病而亡。
第三位:莱国公杜如晦杜如晦,京兆杜陵人,祖上为北周高官,其父祖均为隋朝高官。唐高祖李渊功课长安后,受房玄龄推荐, 其被李世民招入秦王府任兵曹参军。随同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谋之一。贞观初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贞观四年,其四十六岁时病死。
第四位:郑国公魏徵魏徵,钜鹿人,少年家贫,但其志向远大,博学多才,曾当过道士。其曾在元宝藏手下任官,后被瓦岗寨首领李密招揽为谋士,后随李密降唐,并成功招揽李勣。窦建德进攻河北时,魏徵被俘,后窦建德被灭,魏徵又被太子李建成赏识,入东宫为东宫洗马,成为李建成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其归顺李世民,因感恩太宗,常常直言敢谏,衷心事主,太宗常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第一位房玄龄,贞观之后为魏徵。后因修史有功,被封郑国公,贞观十六年,魏徵病故。
第五位:梁国公房玄龄房玄龄,齐州人,其父房彦谦曾为北齐旧臣,曾任隋司隶刺史,房玄龄后居长安。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后,李世民受命进攻渭北,由温彦博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成为其重要谋士。参与李世民历次重要战役,也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谋臣之一。贞观年间,任宰相二十多年,深得信任,李世民攻打高句丽时,还曾被委任留守京师。其于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第六位:申国公高士廉高士廉,北齐宗室后代, 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也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舅。隋末,高士廉被隋炀帝发配到岭南,受到交趾太守丘和的重用,直到李孝恭贺李靖平定萧铣,才得以还朝。武德五年,高士廉和丘和一同上表归唐,深得李世民的重视,其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其后入阁拜相,先封许国公,后改为申国公。贞观二十一年病故。
第七位:鄂国公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朔州人,起于微末,刘武周起兵后,被任命为偏将,刘武周覆灭后,投降李世民。尉迟敬德曾几度被质疑,甚至有性命之忧,但都被李世民救下,因此对李世民忠心不二。其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亲手杀死李元吉,并率兵进宫威逼李渊退位。其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吴国公,后因战突厥有功,又改封为鄂国公。唐高宗显庆三年病故。
第八位:卫国公李靖李靖,雍州人,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官至赵郡太守。李靖曾任隋朝驾部员外郎,曾深得重臣杨素等人的赏识。隋末动乱,李靖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李渊要处死他,幸得李世民所救,其后随李孝恭经略巴蜀,平定江南,又得到李渊的赏识。夺嫡之争时,李靖保持中立,未参与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李靖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战功赫赫,被封为卫国公。但其也多次被人诬告谋反,其主动退职,深居不出。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第九位:宋国公萧瑀萧瑀,南兰陵人,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官拜内史侍郎,因反对隋炀帝征高句丽,被贬为河池郡太守,曾抵御薛举进攻。唐高祖李渊起兵后,萧瑀归唐,深受李渊器重,官拜户部尚书,封宋国公。其为人刚直不阿,太宗时,六任宰相,六次被罢,却仍然故我,太宗曾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二年,得知家姐萧皇后病故后,不久也随之而去。
第十位:褒忠公段志玄段志玄,临淄人,因父亲任太原郡司法书佐而迁居太原,与李世民交情深厚。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父子二人积极参与,其隶属李世民部下,参与大部分战役,玄武门之变前,拒绝李建成、李元吉拉拢,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后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讨吐谷浑,该封褒忠公。此人治军严谨,被李世民评价为:此真将军也,周亚夫无以加焉。
第十一位:夔国公刘弘基刘弘基,雍州人,出身官宦世家,后来家道中落。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广征天下良家子,刘弘基因无力置办从军所需而逃往太原,逃奔李渊,其与李世民关系密切。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后, 刘弘基与长孙顺德负责招募士兵,进攻长安途中阵斩隋军名将宋老生,因而攻克长安后,被评战功第一。唐军进攻薛举时,兵败被擒,后被李世民所救,他还曾被刘武周擒获,侥幸逃回,后配合李世民剿灭宋金刚,平定刘黑闼,积功被封为任国公。贞观九年,被封为夔国公,后还曾随军征讨高句丽,并立有战功。永徽元年,唐高宗时病故。
第十二位:蒋忠公屈突通屈突通,长安人,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先祖为奚族人,后依附鲜卑慕容部。其为隋朝名将,隋炀帝南巡,委任其镇守长安,唐高祖李渊进兵长安,其坚守潼关,最后,兵败投降。李渊不计前嫌,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封为蒋国公,参与唐军历次战役,后被委任镇守洛阳。其于贞观元年病故,爵位全称蒋国忠公。
第十三位:郧节公殷峤殷峤,雍州人,先祖为陈朝官员,其父曾为隋朝秘书丞。唐高祖太原起兵时前往投奔,参与了进攻长安之战,后任秦王府长史。唐军初伐薛举时兵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恢复官爵。其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战役,剿灭王世充后,因公封为郧国公。武德六年,病死在征讨刘黑闼的路上,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最早离世的。
第十四位:谯襄公柴绍柴绍,临汾人,隋时是元德太子牵牛备身,娶唐国公李渊之女为妻,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柴绍身在长安,侥幸与李建成、李元吉逃出虎口,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因功赐封霍国公。贞观元年,率军剿灭最后一个反王梁师都。贞观七年,该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十五位:邳襄公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洛阳人,鲜卑族人,北魏太师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太宗长孙皇后之族叔。隋炀帝征高句丽,长孙顺德为逃避兵役逃亡太原,与李氏父子关系密切。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后,其与刘弘基一起招募士兵,是首义功臣,其与刘文静一同攻克潼关,活捉屈突通。李渊登基后,被封为薛国公,加官左骁卫大将军,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后来因贪腐被贬为泽州刺史,在任上操守良好,病故于泽州,贞观是三年追封为邳国公。
第十六位:郧国公张亮张亮,荥阳人,出身贫寒,瓦岗军攻打荥阳,其加入瓦岗军,因告密军中与李密意见不合者而受到李密重用,隶属徐世绩部。后随徐世勣降唐,得房玄龄等人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夺嫡之争时,被李世民派往洛阳招募党羽,被李元吉告发而下狱,因拒不招供,保全了李世民。太宗登记后,被封为鄅国公,后改封为郧国公。其后来又高发侯君集谋反,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得以参与朝政,后又任水军总管,随太宗征讨高句丽,屡立战功。贞观十二年,其被告谋反,太宗以其私养义子五百为名,将其诛杀。
第十七位:陈国公侯君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勇武闻名。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后,其进入李世民幕府,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太宗继位后,封为潞国公。贞观四年,官拜兵部尚书,是贞观年间的重要政治人物,曾配合李靖击败吐谷浑,贞观十一年该封陈国公。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军占领高昌,因私吞战利品被弹劾。贞观十七年,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太宗诛杀。
第十八位:郯襄公张公谨张公谨,魏州繁水人,原为王世充属下官员,后降唐,受李勣和尉迟敬德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张公谨是宣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也是主要的指挥者之一,功劳甚伟。太宗登基后,随李靖击败突厥,赐封邹国公。贞观五年病故,年仅三十九岁。贞观十三年,太宗追思其功,改封为郯国公。
第十九位:卢国公程知节程知节,东阿人,先为瓦岗军将领,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世充为人,与秦叔宝降唐,被分入李世民的秦王府帐下。其参加李世民指挥的历次战役,因战功被李渊封为宿国公,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太宗继位后任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一年,改封卢国公,其于麟德二年病故。
第二十位:文懿公虞世南虞世南,越州余姚人,出身南朝官宦世家,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曾历任隋朝高官。 宇文化及发动江都病变后,被裹挟北返,宇文化及兵败后归附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成为李世民幕僚,被授予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二年病故,太宗追封为礼部尚书和文懿公的封号。
第二十一位:渝襄公刘政会刘政会,出身北朝官宦世家,隋末任太原鹰扬府司马,是李渊的老部下。其与李世民交情深厚,协助李渊父子诛杀太原隋将王威、高君雅,是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其曾被刘武周俘虏,获救后曾任刑部尚书,封邢国公。贞观九年病故,追赠民部尚书,改封为渝国公。
第二十二位:莒国公唐俭唐俭,晋阳人,其先祖为北齐忠臣,与李渊之祖为世交,其与李渊为好友。其积极参与了李渊的起兵,也是首义功臣,此后任李世民的行军司马。其后来揭发独孤怀恩谋反,封爵为莒国公,特赐免死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其出使突厥期间,李靖率兵突袭,幸而逃生,因此深恨李靖。后任民部尚书,因懒政怠政而贬官。其于显庆元年病故。
第二十三位:英国公李勣李勣,山东曹县人,本名徐世勣,原为瓦岗军大将,随翟让起兵,翟让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独立发展,因其坚持以李密部下降唐,得到李渊赏识,封为莱国公。不久又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改称李世勣,后为避讳太宗名讳,改名李勣。其参与太宗指挥的多次战役,但其在夺嫡之争中保持中立,未参与玄武门之变。贞观十一年,因公改封英国公,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其为主将,乾封元年,唐高宗委任年逾八十的李勣为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于总章元年攻克平壤,将高句丽灭亡。总章二年病故。
第二十四位:胡壮公秦叔宝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曾随军来护儿,后在张须陀帐下为将,张须陀与瓦岗军交战死后,其率部归附裴仁基,后又随裴仁基投降李密,成为瓦岗军大将。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后又随程知节一同降唐,分到李世民帐下效力,因功封为翼国公。其参与李世民指挥的历次战役,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于贞观十二年病故,谥号壮,贞观十三年,改封胡国公,故称胡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