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他最为疼爱的皇子莫过于康熙十五子胤禔。即便临终前,康熙皇帝仍然挂念着胤禔,为他留下了一封亲手书写的家书,叮嘱雍正皇帝要好好保护他。然而,雍正对胤禔如此宠爱的举动却引起了他的嫉妒之心。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王爷讲历史,想必康熙王朝大家都看过,对于康熙晚年所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也是很熟悉了,康熙最终选择了大家最不看好的四阿哥胤禛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胤禛却不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子,那么康熙最宠爱的皇子是谁呢?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举国陷入一片恐慌与喜悦交织的情感中,朝廷内外不断有人进进出出,一时热闹纷杂,此时皇后赫舍里正在为生育做最后的努力,年轻的康熙并未想到,此时的他即将要经历生离死别,比这更重要的是,整个王朝的命运,即将随着一声嘹亮而沉郁的啼哭而改变。
赫舍里因为难产,在生育后两个小时内因失血过多而死,康熙做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册立襁褓中的婴儿为皇太子。
谕礼部曰:“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胤礽被正式册封时还不到两岁,因为太小甚至无法完成册封所需要的礼仪,而由太子乳母抱着他跪着接受册、宝,而对尚为懵懂的胤礽而言,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而他对于这个王朝帝国的命运又是什么。
对于康熙而言,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一个帝王对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应有的些许疼爱,他的感情似乎太过了,因为皇帝公开册立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为太子,这是清朝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过往的历朝历代中,这种逾矩的事情也是很少发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跟过往所有的皇帝一样,遇到册封大典不免对百姓有一番恩典,康熙的册封诏书中包含的恩典多至三十三条,不但蠲免赋税,还有赦免死囚等。
这次册封之后,康熙与胤礽之间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皇帝皇储关系,经历了九子夺嫡的风风雨雨,而这位幸运而又悲惨的皇储,也在懵懂中展开了他不曾预料的、血雨腥风的政治生涯……
说起胤礽的生母,她的出身相当显赫,她是当朝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她的叔叔就是著名的索额图。本来是一场政治婚姻,但赫舍里聪明美丽,温柔贤惠,颇得玄烨的圣心,而他们也曾度过一段伉俪情深的日子。
康熙不仅是一个重感情的帝王,他还是一个非常看重血统的人,赫舍里出身的高贵,让他更为看重她所生的孩子,他认为只有血统高贵的女人,才配生养他的孩子。
所以即使皇八子再有能力,可他的母亲出自辛者库,地位不如赫舍里尊贵,所以他并未十分看重他,对他只是利用。
因为胤礽的能力不够,需要其他皇子对他进行辅佐,而老八广泛的人际关系是为康熙所器重的,如果老八能收心全力辅佐胤礽,而不是收买人心自成一派,还妄想当太子,那么他尊贵的地位也会永远保持,下场也不至于如此悲惨。
康熙有五十多个儿女,胤礽受到的宠爱是最多的,康熙对他的宠爱可以说是溺爱,他对胤礽也有一种怜悯,可怜他是没有母亲的孩子。
胤礽在5岁的时候出了一次痘,康熙放下国家之事,天天守在儿子身边,陪他度过病危的时期。即使在高明的太医成群的后宫,痘疮也近乎不治之症,可能是由于康熙一片爱子之心,胤礽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康熙挨个太庙拜祭,向天下百姓宣布了这个喜讯,并且赦免了囚犯,蠲免赋税,为太子积累功德和福气。
胤礽五岁的时候,康熙特意修葺了毓庆宫作为太子的东宫,展示了极大的恩宠。他对胤礽给予的爱和期望的巨大的,超过了一个帝王所能拥有的感情。
少年时代的胤礽生活是平静而喜悦的,如康熙所愿,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重的时候,年仅13岁的胤礽衣不解带悉心照顾,让康熙十分赞赏。
后来康熙出去寻访民情,考察民生疾苦,都带着太子随行,培养他宽仁爱国的心境,期望他能做一个明君。
在康熙三十五年的时候,康熙亲自出征准噶尔,二十岁出头的太子坐镇京城,相当于天子,亲自治理国家。康熙早就下旨让众人都服从皇太子,诸大臣议定,皇太子裁决。而皇太子也说,自己依恋膝下,一定竭力报效父皇,不让父皇失望等。此时是玄烨与胤礽父子感情最深厚的时候。
联想到日后父子之情日渐淡薄,而康熙对胤礽“不孝”的斥责,以及父子的决裂,真是感慨万千。当时的胤礽也曾被众臣所赞扬,克尽厥职,“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当时人们都称赞,胤礽是一位贤明的皇太子,而康熙对他也十分用心,当他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胤礽说自己一切平安的信件才能安心,否则就急得不行,一位太子出了什么事。
比起国家大事,这位仁慈的父亲更想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否平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不忘问候爱子,而胤礽却常常忘记给他汇报情况。
在康熙心里,胤礽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当康熙亲征准噶尔时,对他“不胜思念”,还嘱咐人将太子穿的衣服“棉、纱、棉葛布袍四件”寄来,“为父思念时穿之”。
胤礽是个十分英俊的皇子,当时法国的神父来中国拜访康熙,回去后向国王路易十四说,胤礽是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他十分英俊,可以说在同龄的皇族中,相貌是最出众的,他必然成为中国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皇帝。
然而身在皇室中也有身不由己的地方,尤其是皇子们,看似外表光鲜靓丽,背地里却都在为了争夺权力各怀鬼胎,无数血淋淋的历史为我们证明了,皇族成员的生活,在某些方面上还比不上普通人。
康熙末年,晚年皇子争斗愈演愈烈,而胤礽的性情也大变,不再是那个孝顺敦厚的孩子,而多了很多康熙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对权力的贪欲和野心,将父子的关系越推越远。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再度出行,此时发生了几件事让康熙和皇太子矛盾激化:
此时康熙膝下的儿子们纷纷长大,而康熙的爱也有所转移,比如他偏疼更小的儿子,当时皇十八子胤祄患了病,康熙很着急,而胤礽却一脸无所谓,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弟弟。
康熙想起十多年前,康熙在征讨的途中突然急病,皇太子虽然来探望,但没有忧虑悲戚的样子,也不着急,这让康熙非常生气,觉得他“绝无忠爱君父之情”。
而此时康熙出行,太子竟然在宫内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这一切都是胤禔等皇子报告的。
此时九子夺嫡越演越烈,长大的皇子都觊觎皇位,太子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他们上奏的理由,而胤礽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可怕的是晚年的康熙丧失了部分感情,而越发多疑,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权力带来的孤独感,康熙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猜忌。而那些对皇太子的指责,有的是不实之词,康熙也深信不疑。
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在他的帐篷外鬼鬼祟祟,时而向里面窥视,他怀疑太子的动机,认为他要“谋逆”,所以要废掉皇太子胤礽。康熙说,废太子的心早就有了,包容了他20年了。这句话也凉透了胤礽的心,将父子关系再度推向决裂。
康熙四十七年,这位老皇帝召集诸王大臣,命胤礽跪下,他痛哭流涕,说了胤礽的罪行,年迈的康熙因为过于悲痛扑到在地,很久无法起身……毫无帝王的威严。
康熙对继承人问题一直讳莫如深,胤礽是他唯一公开承认的皇子,从这也能看出康熙对这个儿子的特殊照顾,这里不得不提胤礽身世,母亲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后,然而在生下胤礽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为了缅怀故人,康熙力排众议,把1岁零7个月大的胤礽扶上太子位,为此还举行了盛大的立储仪式,满朝文武全部到场,自此以后康熙与胤礽相处长达四十余年。
至于为什么着急立太子,除了是对胤礽宠爱以外,还有一些政治因素,首先就是满清开国两位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前都没有公布确定的候选人,因此引发了后来争夺大位的惨剧,导致满清内部大动干戈,濒临分裂。
清朝入关以后,一直没有解决皇权与八旗权力的矛盾,皇权自然指的就是皇帝拥有的权力,八旗权力则是指满清贵族礼仪,两者相互统一又存在矛盾,顺治皇帝临死前曾有将皇位传给兄弟的想法,只不过被孝庄太后和许多大臣联手否决,到了康熙统治年间,为了避免出现争议,因此早早立下皇太子,强化皇权而削弱贵族权益。
清朝在很多方面学习汉族制度,全面接受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哪个朝代,立储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准则,此外“三藩”动乱,加上“朱三太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让康熙看到了太子的能量,自己早早立下太子就是为了巩固皇权,维护统治。
虽说早就立了太子,等到胤礽到了合适的年纪, 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太子出阁读书,胤礽没有辜负众人期望,除了在读书方面有过人天分,满清崇尚的骑马打猎样样精通,长大之后常常跟随父皇外出狩猎,表现让康熙十分满意。
后来为了锻炼胤礽,康熙有意让太子替自己主持祭祀大典,胤礽处事得体,得到了众多大臣们一致赞誉,然而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胤礽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
1690年夏天,康熙亲征乌兰布通,中途却突然病倒,急忙召集太子前来商议行军事宜,胤礽到来以后对康熙病情毫不关心,让康熙心中有了芥蒂,认为胤礽不忠君爱父,隔阂一旦埋下以后,就很难抹平了。
几年以后,康熙没有征兆的下旨,以行径悖乱的罪名抓了胤礽身边的众多谋臣,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康熙这是在警示胤礽,不过太子却丝毫没有察觉,继续行事张扬,后来索额图因为议论朝政,结党营私被押进大牢,这里所说的结党营私说的就是太子党。
康熙不只有一个儿子,其余人在长大之后,康熙给他们加官进爵,让他们参加朝廷政务,如此一来威胁到了胤礽的权力,胤礽不甘心抢先与众多兄弟斯皮脸,手足之争就此上演,胤礽变得十分狂妄,不断打压众多兄弟,公然抢夺美女财物。
最要命的是,一次康熙在外扎营,夜半时分胤礽偷偷窥探营帐被康熙发现,吓出了一身冷汗,认为胤礽有夺权上位的心思,而且对自己的兄弟十分冷漠,逐渐触及了康熙的底线,康熙返回宫里以后没多久就宣布废黜太子,囚禁在宫里。
对于儿子变成这样,康熙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的放纵导致了这种后果,康熙过于溺爱太子,无论他犯了什么过错都选择包容,太子骄奢淫逸、性格暴虐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的原因,回过头来看看胤礽的成长史,就会发现,虽然年少时期胤礽用功读书,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然而后来并没有得到锻炼,康熙吩咐下去的任务多数都是大臣们处理而成,胤礽更像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
胤礽的成长过程中,康熙为他遮挡了大片风雨,而且康熙也认为兄弟们将来会帮助他管理国家,然而他却容不下这些亲兄弟,自己也成了无用之人,众多皇子中比他有能力的比比皆是,因此康熙处于多方面考虑才做出了废太子的决定。
胤礽十分贪念权力,权利的诱惑蒙蔽了他的双眼,面对各种劝告丝毫不理会,其实被废掉以后,康熙曾重新给过他机会,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导致康熙大动肝火,再次废了他,事实上即便没有来自兄弟们的压力,胤礽也不会成长为一个好君王。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如此,康熙临终之前叮嘱雍正一定要好好照看“太子”,雍正即位后第二年,胤礽病逝,死后被追封为亲王,葬在黄花山,为了避免争斗,康熙之后的皇帝都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确立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