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迷雾中的秦始皇死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统治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悬疑的谜团。据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突发疾病,最终病逝于咸阳宫,但也有学者认为他可能是被人所毒,甚至是自杀而亡。对于这个历史事件,各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迷雾中的秦始皇死因使得人们对他的生平更加好奇和探究。

公元前210年前,秦始皇死在第5次巡行天下的途中。秦始皇当年仅49岁,巡行途中,曾登高观景、渡河作诗,并在海上亲自操弩,准备射杀蛟鱼,但蛟鱼没来,后在今山东烟台附近,射杀一条。从平原津到沙丘,不过140公里,也就是说,尚属壮年的秦始皇从发病到去世,才过了2-3天,所以众多历史研究人员对其死因充满怀疑。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两种:1.胡亥、赵高谋杀说;2.秦始皇患病说。古人多相信前者,今人更推崇后者。深入探讨迷雾中的秦始皇死因“谋杀说”疑点重重

将“谋杀说”普及化的,是郭沫若先生的小说《秦始皇之死》。郭沫若曾在日本学医多年,他认为秦始皇患有癫痫症和结核性脑炎,但这两种病不会让人猝死,所以谋杀的可能性更大。小说称胡亥、赵高在食物中下毒,令秦始皇病倒,二人又用铁钉插入秦始皇耳道,使其暴毙。因古人无解剖术,所以事后无人发现。这本是明清公案小说的常见情节,却被许多人信以为真。秦崇法家,管理极严格。据《史记》载,秦始皇去世前两年,一次去咸阳郊外的梁山宫游览,远望丞相李斯随行车马过多,很不高兴。几天后,见李斯随行车马锐减,秦始皇怀疑身边侍卫透露了消息,便全部将他们杀死。在这样的氛围下,下毒、打铁钉等手段不太可能发生。

“谋杀说”有难以回避的解释困境,但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从医学的角度看历史。据(史记》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古人称鼻子为“准”,郭沫若认为“蜂准”是“马鞍鼻”,即塌鼻梁,但也有人认为是鹰钩鼻。至于“挚鸟膺",就是鸡胸,与小儿营养不良有关,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考虑到秦始皇出身贵族,他的“挚鸟膺”可能来自家族遗传(20%一30%的鸡胸患者有家族遗传)。对于“豺声”,则争议较大。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患有支气管炎。有医学专家进一步提出,支气管炎不至于对发音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应该是哮喘,而哮喘可能引发猝死。

秦国原是医疗强国

受西方人类学研究影响,现代学者多认为中国上古史也有巫医不分、巫医对抗的阶段,但实证不足。在《周礼》中,巫属春官,医属天官,分野清楚。巫也负责治疗,医则分食医、疾医、疡医等。在当时,巫与医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周礼》表达的是治国方案,官职未必实有。从实践看,秦国是最早在制度上将巫医分开的诸侯国。秦国设有太医令、太医丞等医职,并有泰医左府、泰医右府等医疗机构,此外还有桃支、桃丞等机构。战国时,秦国有名医医句,曾“为宣王割痤,为惠王疗痔”,皆俞。张子肿背,命句治之,遂俞。”秦穆公之前,秦与中原少往来,诸侯视为蛮夷,为何医术却如此发达?可能与秦地处西周故地,继承了周代医学成果有关。


慢病才是真凶手

秦的医学水准颇高,可秦始皇去世前,医生们为什么没发出预警呢?从史料看,秦始皇重视保健,待医不商左右。荆轲行刺时,侍医夏无且以药袋投荆轲,救了秦始皇一命。为长生不老,秦始皇还常年服食丹药。由此看来,以往“患病说”认为秦始皇死于中暑、佝偻病等,说服力不足。

医学研究院认为,秦始皇很可能患有慢病,即“死亡的前几年,身患糖尿病、前列腺炎",古代丹药多含汞,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肝中毒。秦始皇患慢病,源于工作压力过大。“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日夜有呈”,他每日批阅的文书多达20 万字。长年超负荷工作,会引发慢病。且秦始皇私生活失谨,统一天下后,取六国美女人后宫。秦始皇共有 24个儿子、10 个女儿,这还不算早殇的。秦始皇13 岁即位,22 岁才亲政。司马迁说他“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意思是身在人下时,非常平易近人,得志后,便特别暴虐。因长期受压抑,秦始皇多疑、胆小、易怒。人格障碍会容易引起慢性病。肝脏慢性中毒有很强的隐蔽性,初期表现为食饮下降、消化功能减弱,有时腹胀、腹痛,常被误认为是劳累所致。

泰始皇最后一次出巡长达9个月,行程近万里,是历次出巡中最长的一次,加上去世前正值炎夏,秦始皇的病情突然发作,最终暴毙。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