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仲临死之际,明知三奸将乱政,却选择不杀掉他们,这似乎颇令人费解。然而,仔细思考管仲留下的智慧,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权臣最后的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宽容与智慧,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众所周知,齐桓公与管仲和好后,拜管仲为相,而管仲也不负众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齐国成为了最富有的国家,九合诸侯,做了盟主。
万事开头难,春秋五霸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管仲能首先让齐国称霸,其能力可见一斑。但在管仲临死,齐桓公来问政的时候,这段君臣对话却耐人寻味。管仲知道三竖子将乱政,只是规劝国君不要任免,并没有除去。
看着齐桓公走进来,管仲忙起身迎接,却还是没有起来,用力不稳,一下子躺在了床上。连忙说:不知国君驾到,臣有失远迎……桓公说:相父为国事宵衣旰食,是我没让他们通报。
管仲笑笑说:有这句话,臣就安心了。桓公说:相父走了,齐国未来还带依靠谁呢?管仲就说了一句话:“知到臣下才能的有谁能比得上您。”
到底谁能为相,管仲不直接说。这不是圆滑,而是智慧。让君主自己来说,自己好评论。
桓公最先想到的,就是跟自己玩的好的易牙、卫开方、竖刁。三人对齐桓公可谓是忠心耿耿,几乎恩重如山。
齐桓公有次对易牙说,大王我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晚饭时,易牙就端上一盘肉,齐桓公吃了后大赞爽口过瘾,问是什么肉。易牙回答,我儿子的肉。齐桓公感动的稀里哗啦。
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不远万里来到齐桓公身边,全身心侍奉。齐桓公曾问他,你远离故土,抛弃父母妻儿,难道不想念他们吗?卫开方回答,这一切跟您一比,就是粪土。齐桓公为之哽咽。
而另外一个叫竖刁的,自愿阉割自己来宫中伺候齐桓公。
齐桓公始终把这三人当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管仲却让他远离,自然莫名其妙。
管仲解释道:“人性都是自私的,然后是爱自己的妻儿,然后是爱自己的父母。竖刁把自己给阉割了,对自己都敢下狠手,何况对别人?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何况对别人?卫开方连自己的妻儿都肯抛弃,何况别人?”齐桓公说,“这才说明他们对我恩重如山,高风亮节呢。”管仲说,“胡扯,您将来会把位置传给儿子,还是传给一个陌生人?”齐桓公说,当然是传给儿子。
管仲说,人爱自己胜爱别人,这是天性。如果有人爱别人胜于爱自己,那就是伪,就是违背天性,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要离他远点。因为一个人没有人的性情了,那和禽兽就无异,那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桓公听了后若有所悟,同意的点了点头,管仲又说:三人只所以,不敢作乱,是因为我在的缘故,就像洪水一样,臣在使的他们不至于泛滥,但臣走了,未来危害齐国的,可能导致齐国内乱的,一定少不了这三个人,您要么原离他们,要么就杀掉他们。
齐桓公说:好的,我明白了。相父走后,可以让鲍叔接替您么?管仲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所以不可为相。”
不得已,桓公说出了跟管仲配合的很好的大臣就是公孙隰朋 。这次管仲回答得很痛快,他说:可以。不过,接着他又说出另外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来。
意思为公孙隰朋是自己的舌头,身体都腐朽了,能有舌头独自存在的么?有一丝预见,也有一丝无奈,桓公挺后怏怏不快。
没过多久管仲死了,桓公把那三个人都调走,任命公孙隰朋为相,没想到管仲犹如神算,一个月后公孙隰朋也走了,这让齐桓公很无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三个人不能用,那就只能用鲍叔了,于是任命鲍叔为相。在此二人走后,鲍叔只好接受了相位。
鲍叔牙为相之后,没有大的改变,继续沿用过去管仲的政策。不久发生了夷人入侵杞国事件。齐国联合诸侯,打退了敌人,拯救了杞国。这是辉煌,却也成了齐国的末落之战。
齐桓公时间久了,觉得实在无聊ớ ₃ờ,怀念起与那三个东西,日夜饮酒作乐的日子,于是在妃子的怂恿下,终于秘密召回了三人,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看着国政一天天怠废,鲍叔牙接连多次进谏言,结果齐桓公还是依旧,沉迷于享乐之中,多次劝谏无果,鲍叔牙终于忧愤交加下,来了个与世长辞。
鲍叔走后,桓公身边再也没有了劝谏之人,并且在他心里,自己应该重用这三个人,把管仲的话抛到了脑后。悲催的是管仲还是言中了,桓公重用这三个人后,三人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弄得齐国大乱,他们还软禁了齐桓公,活活饿死了他,最终齐国从此走向没落之路。
那么管仲生前为何不除掉这三个人呢?
管仲看出来桓公是享乐之主,而且自己跟桓公有过间隙,三人宠易正盛,得罪了可能会被进谗言。管仲有把握控制住局面,不至于让三人生乱,齐国不会乱,只要不让他们掌握实权,就成不了气候。我觉得管仲也是有私心的,三人得宠,桓公专心与他们玩乐,就势必放权与自己,这样自己权利更大,正令也更好实行。觉得自己的临死劝谏可能会有效果,只要桓公不重用他们就好.。最后还是感觉管仲不直接谏,就是怕去世后,子孙遭到报复,事实证明,他这种担心是非常对的。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