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谁更厉害? 后者甚至敢干涉皇帝私事

历史上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是著名的一幕,两位智谋之士的交锋令人叹为观止。而王朗更是大胆到甚至敢干涉皇帝的私事,这种胆量和智慧都让人不得不佩服。究竟谁才更厉害呢?这是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问题。

王朗,这个人比较冤枉,在《三国演义》中他是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可谓三国死得最窝囊的一个文士。因为人们常说气死人不偿命,历史上 王朗难道就是这样一个气量狭小、几句话就能被气死的人吗?

历史上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谁更厉害? 后者甚至敢干涉皇帝私事

当然不是!

王朗,字景兴,本名叫王严,后改名叫王朗,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北)。王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深通经学。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书五经,五经分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古代要称得上精通经学,还有一个乐经也是一定要精通的,也就是乐理方面的知识。

评书里说诸葛亮通阴阳、懂八卦、晓奇门、会遁甲,可从来没有一本书上说他通经学。

而王朗却能精通六经,而且没进过太学,纯属自学成才,可见此人的才学绝对是人间少有。

正是由于在经学上的独特造诣,王朗被拜为郎中,任菑丘(今安徽宿县东北)长。王朗拜太尉杨赐为老师,当杨赐死后,王朗竟然辞官,像自己死了父亲一样为杨赐服丧。这样重情重义、不看重官位的人,我们能说他是小人吗?

后来,王朗被举为孝廉,可是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出来做官。直到徐州刺史陶谦察举王朗为茂才,王朗这才再次出山。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兵起,王朗为陶谦的治中,王朗与别驾赵昱等一起劝说陶谦:“《春秋》所示的道理,求诸侯莫如勤王。现今天子流落在西京长安,应该派人去奉承王命才是啊!”

陶谦认为王朗说得十分有理,便派赵昱奉带着奏章去长安会见汉献帝。对于流亡政府而言,诸侯的忠诚就像是久旱后的甘霖一样可贵。汉献帝嘉许了陶谦的忠诚,这也为日后《三国演义》中陶谦这个正面形象打下了伏笔,可是殊不知,陶谦尊重汉帝,却是被称为一直冠以奸臣之名的王朗出的主意。

陶谦因此被拜为安东将军,赵昱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王朗为会稽太守。陶谦在王朗的主意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而此时孙策正在南方折腾,渡江掠地,逼近了王朗镇守的地盘。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不能据守孙策,应该早早避开,不宜抵抗。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个虞翻,请参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日后成了东吴阵营中的谋士,到了那里也是死性不改,仍旧是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派。

而据《献帝春秋》记载,王朗没有被虞翻的理论所吓倒,他认为自己身为汉臣,就应该为汉家保护城邑,所以毅然发兵与孙策大战,结果寡不敌众,兵败撤退,后来渡海来到了东冶(今福建福州)。孙策不依不饶,又来追击王朗,王朗再次大败,被俘。

宁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吓死。王朗被带到孙策面前时,行为举止如常,并无惊惧之意,颇有名士风采。孙策虽然暴虐,但也不是个见人就杀的狂人,他见王朗如此儒雅,心生好感,只是指责他为什么要抵抗,而并不加害于他。

孙策放过王朗后,王朗收拾旧部,带着老母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旅程,因为自己镇守的地方已经被孙策所占,现时自己已经是无家可归之人了。可是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王朗还可以体恤照顾自己的亲朋旧友,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们,所以当时的人一提到王朗,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纷纷赞扬他的义行。

这些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爱才是世间少有,上表皇帝要王朗来做官。

三国时代什么最重要?人才!

王朗虽然落魄辗转,却不愿意再为其他诸侯服务,他费劲心血,穿过层层封锁,自曲阿辗转江海,一年多的时间才来到了许都。因为许都不只有皇帝,还有曹操。在王朗的眼里,曹操是个有着巨大魅力的雄主。

到了许都后,王朗立即被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并参司空军事。不过很奇怪的是,在曹操的时代,王朗没有任何作为,关于他这一段时间的谋略,史料中并无记载。

经过了一段真空期之后,王朗再次出现时,魏国已经在曹丕的手中建立起来了。而王朗摇身一变已经成为曹丕手下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

从一个号召陶谦尊皇室的忠臣,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拥立曹魏的叛臣,在这段期间王朗做过什么,想过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我们可以猜到的是王朗的内心必然经过了巨大的震荡,他没有为曹操谋划一策,却最终归附到了曹室的手下,开始为曹丕服务,这其中的缘故恐怕也是十分曲折的。

曹丕即位后,王朗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为曹氏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蓝图做出了自己的规划。

他对曹丕说道:“仗打了三十多年了,四海动荡,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赖先王(曹操)除寇贼,扶育孤弱,才使得这华夏大地有了新的秩序,让四海知道了我们魏国的强大。但是现在远方的敌人还没有平息,仗还得接着打。我们这时可不能对老百姓太狠了,动不动就给他们严刑。管理刑狱的人,一定要明察秋毫,才能没有冤死的囚犯,只有这样彪壮之人才能尽力耕作,百姓才能没有饥饿。我们的粮仓满了,穷人才不会被饿死;有了人,有了殷实的基础,才会有嫁娶,男女才会很好的结合,不会互相怨恨;怀上了孩子的母亲也不会为了生了孩子无法养活而担忧。新生儿有了依靠,家庭也不用为了养育孩子而负担过重,这样孩子长大后服兵役,我们国家军力强大了,几十年都不会有战乱,则老者才不会有伤子之痛。对于百姓,医药以疗其疾,宽徭役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制黑恶势力,恩仁以救济弱者,赈贷以救援困乏之地。十年之后,人口必然充满大街小巷。二十年之后,兵源必然站满田野。”

这段话,对于现代都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什么叫和谐社会,王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如何营造和谐社会。

人们都有饭吃,年轻人有房子娶得起媳妇,生得起孩子,上得起学,有病了能治,黑恶势力有人镇压,老人老了有所养,哪受灾了可以赈济……什么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和谐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真遇到了战争,才会有大量的年轻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因为他们的身后就是他们美好的家园,是他们的父母、老婆和孩子。

你能说说出这番话的王朗是一个奸臣?你能说具有这样胸襟的王朗会因为诸葛亮说两句话就被气死?

曹丕称帝后不久,王朗改任司空,被封为乐平乡侯。

曹丕非常喜欢出游打猎,有时到了深夜才会回来。王朗怕曹丕玩物丧志,便上疏道:“帝王住的地方,外面应该有严密的守卫,里边有多重的禁门。要出行必须提前设置兵马保护,有相当的警戒数量,登车前四周都应该是张开弓箭保护着您,行时应该清道,歇息的时候应该先检查屋子里的情况,这都是因为您是至尊啊,请一定要小心。现在您去外边捕猎、打虎,白天出去,深夜才回来,警戒不严,这可不是有失至尊的体面,也不合古法。”

面对王朗的质问,曹丕理亏,但是还是狡辩道:“现在吴、蜀二寇未平,我们的军队在远征,我这是丝毫也不敢怠慢武备,所以才常常去打猎,这其实就是军事演习啊!不过爱卿说的戒备的事情,我已经安排下去了,诏令有司施行,爱卿放心吧!”

曹丕几句话把王朗搪塞了过去,不过日后碍于王朗的监督,打猎少多了。

孙权向曹丕称臣的时候,曾经答应要与刘备交兵,曹丕向大臣们征求意见,问要不要兴兵与吴国共同讨伐蜀国。王朗说道:“天子之军,应不动如山。您可以下旨让孙权亲自与蜀贼相持,看他们两国势均力敌,肯定不可能很快打败对方。到那时我们便可趁势选持重之将,打击寇贼的要冲之地,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这才能少了后顾之忧。现在孙权都没动,我们干什么要动呢?帮助吴军必须要让吴军先去征讨,再说现在雨季,并不是兴师动众讨伐蜀国的时候。”

曹丕认为有道理,而孙权果然是没有出兵讨伐蜀国。曹丕这才知道孙权并无诚意。

孙权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向曹魏上表说,要把自己的儿子孙登派到魏国当人质,曹丕一开始还挺高兴,可是这个人质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

曹丕见孙登左右是不来,火了!此时他正好到许昌监督屯田工作(此时曹魏已迁都洛阳),就准备举兵东征,讨伐那个不讲信用的吴国。

这事被王朗迅速阻止了,他上疏曹丕说道:“人质这玩意,谁会拿他当回事呢?当年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在汉景帝那里也有人质,可是管用吗,打起仗来他们才不管撕不撕票呢。所以人质这事千万别当真,就算孙登来了又怎么样?我们此时讨伐吴国有什么意义吗?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挑选可以讨伐吴国的将领,到吴国边境安守待命,这样一来,既不影响我们的内部生产,也可以让吴国心虚不敢轻易打我们的主意。”

曹丕听从王朗的建议,带着军队到边境上溜了一圈,让孙权心跳着实加速了一把,然后到了长江边上就打道回府了。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王朗进封兰陵侯。一次,王朗奉命到文昭皇后的陵墓,见那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离他的民生战略构想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而此时,曹睿又要大修宫殿,王朗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投靠曹氏是想让百姓有更好的日子过,实在是不能忍耐统治者这么耗费民力去满足私欲。

王朗跳着脚出来上疏, 司马懿也曾劝谏曹睿不要花费大力气修建宫殿,可是司马懿只是给曹睿提醒,却没有像王朗敢于给年轻的皇帝上纲上线。

说这样的话是要有勇气的,更要讲究艺术,要先捧再劝,还要引用好多典故,这些话难道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王朗要是真和诸葛亮碰上,我还真怕气死的是诸葛亮。

王朗不光敢管修宫殿的事,还敢管皇帝生孩子的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跟皇帝要说如何生孩子这话的仅此一例。

是时,魏明帝曹睿的皇子屡屡夭折,而曹睿却又很少临幸后宫。王朗此时上疏道:“昔周文王十五岁就有了周武王,周武王很老了才有了周成王,成王只有晋王一个兄弟,所以周朝开国时才会这么艰辛。生孩子这事不宜太晚,而能生出很多孩子来其实也是个技术活。比如说不宜捂着,如果被窝太暖和了,就影响性能力。要专心关注一两个后妃,不要临幸的女子过多,那样倒不好,伤身体不说,成功率也低。还有就是您是皇帝的九五至尊,一定要注意身体,切不可为了这种事折了您的寿命。”

听完了这话,我多少感觉有点像电台里的那种男性生理健康咨询节目,与这个大知识分子的身份太不搭调了,可是这就是王朗。

他想说的话,他就说!他认为应该说的话,他就说!他认为有利于社稷的话,他就说!

可管天管地,你还管我生孩子放屁!

可曹睿就是认为王朗管的对,并展现出了对王朗的宽容:“朕继嗣未立,这事爱卿还给朕想着,我会采纳您的建议的。”

王朗死于太和二年(229年),谥号成侯,儿子王肃承袭了他的爵位。王朗在曹睿登基后第二年死去了,而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曹睿身体很早就垮了,早亡,而他的儿子曹芳即位时也非常幼小,这就为日后曹爽专权和司马氏篡权提供了机会。

王朗一生对《易经》、《春秋》、《孝经》的研究性文章全部流传后世,他的奏议也被后人整理成文献。而他的儿子王肃也是一位研究《太玄经》的高手,后官至广平太守。

王朗是一位学识远远在诸葛亮之上的学者,且忠厚敢直言,是一个应该令后世敬仰的知识分子。可以说,王朗是继周瑜后,又一个因为要烘托诸葛亮的高大形象而牺牲了的优秀人物。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