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十首清新自然古诗,经典佳作被选入教科书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新自然的风格,被誉为古典诗歌的经典佳作。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山水景色,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被收入了教科书中,成为学生学习诗歌的经典范本之一。通过欣赏孟浩然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他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于鹿门山读书,其诗才被诗家广为认可。

他的诗风朴实无华,语言简练而不做作,情感真挚而不矫揉,作品多围绕山水田园和隐居生活,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的诗作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协调的成分,单纯明净。正如《唐诗杂论》中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十首清新自然古诗,经典佳作被选入教科书1、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应邀到一位姓田的老朋友家做客,面对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感而作。

这首田园诗,既描写出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也写出老朋友的情谊,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清新隽永,诗意醇厚,就像是一幅田园风光的中国画,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谷场菜园,与朋友把酒对饮,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那一天,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品菊花酒。

2.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40余岁在长安屡试不第,心灰意冷,返回襄阳。他怀着对先贤庞德公的敬仰,在鹿门山开辟一居所。

这首写景抒怀诗,全诗洋洋洒洒,处处透露出隐士的闲适恬静和无拘无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诗人恬静的心境与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相得益彰,同时也隐寓着孤寂无亲的情绪。

天色已近黄昏,山中寺庙传来钟声,渔梁渡口一片喧闹,人们都在忙着争渡过河。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进,我亦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我忽然到了庞公隐居之处。山洞中的石门和松林是那么清幽寂静,只有隐居的人在这里悠闲地来去。

3.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怀乡思归,写下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

整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惆怅迷茫和真切的思乡之情,格调深沉含蓄,毫无斧凿痕迹。

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萧瑟的江水分外寒冷。我家住在弯曲的襄水边,远望楚地,仿佛在茫茫的云海边。

客居他乡,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遥望天边的归来孤帆。想询问迷失的渡口又在何处,暮色苍茫,只有滔滔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也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器重。

八月的洞庭湖几乎与岸平,浩瀚的湖面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湖中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时代的圣明天子。坐在岸边观望垂钓之人,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开阔,描绘八百里洞庭湖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效果,历来脍炙人口,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5.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很懊丧,很苦闷,写下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

我已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归隐到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只因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废弃不用,又因身体多病,老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渐渐增多,仿佛催人走向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心中常怀万千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四下一片空寂。

“松月夜窗虚”,寓意双关,寒冷的冬夜,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既反映出环境清冷、寂寥之感,也反映出诗人求仕不得后的愁苦心情,含蓄委婉,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唐宋诗举要》评:结局意境深妙。

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州和东吴紧邻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离开之时江面烟波浩渺,烟云弥漫。

傍晚时分,远行的小船将在哪里停泊?举目望向天际,无限的思念令人肝肠寸断。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这首诗堪称孟浩然七绝的佼佼者,写得很有意境。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比,发出“日暮征帆何处泊”深情一问,充分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和关心,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7.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大半生都居住岘山附近。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诗人与朋友登上岘首山,凭吊羊公碑,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写下这首名作,抒发感慨。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而深沉。

世间的人和事总是不停地变换着。春去秋来,暑往寒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大好江山曾留下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来登攀远望。

江水退落,只见那鱼梁洲露出水面,云梦泽更加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的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在岘首山,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襟。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该诗作于730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之思的诗,勾画出一幅隽永的秋江暮色水墨画,是唐代五绝中的名篇。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羁旅的惆怅,家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以及理想的破灭,千愁万绪涌上心头。

行船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了几分忧愁。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江中的月影和我那样亲近。

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孟浩然住在砚山附近,因此登上砚山对面的兰山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白云为伴,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淡淡的暮色,牵动了思友的愁绪,清爽的秋气引发了诗人的兴致。在山上时时望见三三两两回村的人们,他们在渡口的沙滩上,随心地休息。

向远处眺望,江岸的林木伸向了天边,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弯弯曲曲,好似一轮弯月。你什么时候才能载酒同来登高,于重阳佳节一起畅饮共醉。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这两句诗意境清幽高远,历来脍炙人口。放眼向远处望去,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首诗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0.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知名的作品,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吟咏,仿佛在这短短二十个字,蕴含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它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韵味无穷。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春夜酣睡,不知道天已拂晓,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