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后裔的命运如同戏剧般展现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萧何后代兴起,建立了两大王朝,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韩信子孙却遭遇灭门之灾,命运坎坷,悲剧性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他们的命运轨迹交织在历史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文/格瓦拉同志
汉高帝刘邦本是不名一文的无赖汉,他之所以能在沛县起兵后的5年时间里,完成攻灭秦朝、战胜项羽、创建汉帝国的伟业,跟“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之功密不可分。那么,作为开国元勋的“汉初三杰”,最终都得到了怎样的结局?他们子孙后代们的表现如何?
1.萧何(前257-前193年)。萧何是楚郡丰县人,早年间在沛县担任主吏掾,不仅是时任泗水亭长刘邦的上司,而且还是他的心腹密友。秦末战争开始后,萧何支持刘邦在沛县起兵,并跟随他西行入关灭秦。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萧何出任宰相(丞相、相国),并在这个职位上坐了13年时间,直到去世。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坐镇关中、辅佐太子,并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和士兵,为刘邦最终消灭项羽、夺取天下建立奇功。当然,除了稳定大后方、保障后勤供应外,萧何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便是为刘邦荐举了“军神”韩信。所以等到刘邦创建汉朝、封赏功臣时,便将萧何的功劳列为头名,并封他为酂侯,食邑万户。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薨逝,谥号为文终,并陪葬于刘邦的长陵。
据正史记载,萧何至少生有三子,即萧禄、萧同和萧延,并且递次承袭酂侯的爵位,但无一人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很低。不过萧何的幼孙萧彪在史上的知名度很高,原因是他罢官后迁居兰陵,子孙在当地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一个绵延千余年的世家大族-兰陵萧氏(详情见《南齐书·卷一》)。
从汉朝到唐末,兰陵萧氏人才辈出,其家族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南朝,南齐、南梁两大王朝均由这个家族创建。隋唐年间,兰陵萧氏“出产”的重臣数量极多,仅宰相便有十位,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初年。正史在评论兰陵萧氏人物之盛时,不无羡慕地感慨道“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见《新唐书·萧瑀传》)。
2.韩信(前231-前196年)。韩信是泗水郡淮阴县人,原本是一个性格放纵、不拘礼节的平民,因家境贫寒、不事生产而屡遭乡人的嘲讽,并曾留下一段忍受“胯下之辱”的“佳话”。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后,韩信仗剑投靠,因为才能得不到赏识,数年后又转投刘邦阵营,经丞相萧何的大力推举,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统领汉军作战。
韩信极具军事天赋,在楚汉战争期间,帮助刘邦消灭或征服西魏、代、赵、燕、齐等国,并率军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后者自刎于乌江。因为立有奇功,韩信先后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但没多久便被降封为淮阴侯。被废黜后的韩信郁郁难平,经常流露出不满的情绪,由此令刘邦深感不安。吕后因为担心韩信会作乱,便与萧何设计将其诓进宫中处死,并诛灭其三族,时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3.张良(前250-前186年)。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都曾担任相国,前后辅佐过五代韩王,家族之显赫、势力之强大,由此可见一斑。韩国灭亡后,张良一度派刺客击杀秦始皇于博浪沙,可惜没有成功。事后,张良流亡多年,并学得一身的计谋韬略。秦末战乱期间,张良曾辅佐韩国公子韩成复国,待韩成被项羽杀害后,改而归属刘邦。
张良足智多谋,堪称刘邦阵营中的头号谋士,不仅在“鸿门宴”上计救刘邦,还帮助他设计分化项羽阵营,拉拢彭越、英布为汉军效力,并在决战关头安抚心怀反复的韩信等人,对刘邦夺取天下、消灭项羽助力甚多。正因为张良一生谋略如神、算无遗策,由此被后世尊称为“谋圣”。
汉朝建立后,张良又劝说刘邦定都长安、尽快完成封赏功臣的工作,对于稳定局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仅如此,张良还帮吕后出主意,让她请“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刘盈,由此巩固了后者摇摇欲坠的位子。正因为张良功劳极大,所以在建国后获封为留侯,食邑万户。然而张良并没有贪恋权位,在汉朝创建后便急流勇退,学习黄老之术,并跟随赤松子云游,再不肯过多的参与政事。
高后二年(前186年),张良寿终正寝,谥号为文成。据正史记载,张良至少生有两子,其中长子张不疑承袭留侯的爵位,后来因杀害与之有私怨的楚王国前内史,犯下“不敬罪”,被汉文帝判处死刑、削夺留侯爵位,后倾尽家产赎命为一名守城的更夫;次子张辟强年仅15岁便官至侍中,曾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以免遭遇杀身之祸,由此让后者感激不尽,但此后事迹则不详。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南齐书》、《梁书》、《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