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但唯有大英雄方能识别出真正的本色。真名士自有一种风流,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真实。就如同曹操所言,只有大英雄才能洞察生活的本质,只有真名士才能书写出风流雅致的篇章。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用笔去描绘自己的风华。
- 01 -
来者何人
黑云压城,洛阳城孤零零地伫立在风雨飘摇的天地间;月寒如剑,在这黑暗中仅有的一点微光,也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寒意。
此时正值东汉灵帝在位期间,土地兼并闹得沸沸扬扬,流民起义更是浩浩荡荡。
皇帝的“亲小人、远贤臣”之举,使得宦官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而其中最具权势者,当首推“十常侍”之一的张让。
张让作为汉灵帝最信任的近臣,不仅掌握着朝廷的生杀大权,就连他府中的守备也是最高等级的,比之皇宫内院,也不遑多让。
然而,就是在戒备如此森严的情况下,依旧有人闯了进来。
数道剑光交织环绕,两缕寒芒左冲右突,此夜的张府因为刺客的突然闯入,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庄重。
只见数十名护卫高手,正在奋力围攻一个手持双戟的黑衣人。
此人身材短小、身手灵活,虽然蒙着面,却遮不住那炯炯有神的双眼。
但见他双戟挥舞,且战且退,最终夺门而出,很快便消失在迷朦夜色之中。
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
这位乘夜色而来刺杀张让的侠士,非是别人,正是“一代奸雄”曹孟德。
- 02 -
众说纷纭
曹操,一个被世人争论了千年,且还将持续争论下去的传奇人物。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也看到了真诚与虚伪、忠诚与奸诈的完美糅合。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称赞他的功业才能。
史学家陈寿赞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大文豪陆机赞他:“建元功于九州,故举世之所推。”
鲁迅也称赞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但比起颂扬之声,历史上更多的声音是骂他。
《异同杂语》骂他“乱世之奸雄”,《世说新语》骂他“好梦中杀人”,刘知己说他“堪比王莽”,李世民说他“水平有限”。
不过骂得最狠的当属罗贯中,他借小说之言,黑得曹操体无完肤、臭名远扬。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头号大反派,曹操被骂了几百年,那么到底是他罪有应得,还是“世人偏见”呢?
- 03 -
宦官之后
公元155年,刚一出生的曹操就随父亲曹嵩,过继到当时非常有权势的宦官曹腾家中。
对于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祖父”,幼年的曹操非但没有心生厌恶,反而对其颇为敬服。
因为曹腾这个宦官有些与众不同,他并非作恶多端的坏人,而是一个聪明睿智且能举荐人才的官场老油条。
在汉安帝到汉桓帝五代皇帝、长达30多年的政治变迁中,曹腾始终屹立于政坛不倒,恩宠信任丝毫不减。
在这期间,他不仅参与官员的选拔,还亲手拥立了两位帝王。
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公元146年,曹腾因拥立桓帝之功,被擢升为大长秋,封“费亭侯”。
从此汉室江山逐渐走上了不归路,而曹氏家族却慢慢兴盛起来。
由于桓灵二帝的昏庸无道,使得朝廷的开销日益增大。
眼看着国库亏了空、粮仓见了底,汉灵帝一拍脑门,就想出了个好法子——卖官鬻爵。
这下子倒好,堂堂的朝廷官职居然和市场大白菜一样,成了买卖的商品。
主意虽然烂到极致,但汉灵帝却沾沾自喜,因为他看到了:大把的银子,流进自己的口袋。
就在皇帝发布卖官公告的第二天,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咬牙拿出了“一亿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回来过过瘾。
曹嵩的这次“大手笔”不仅为他自己赢得历史上的一席之地,还间接地为曹操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此时的曹操不只是宦官之后了,他还是名公之子。
- 04 -
年少轻狂
成了名公之子后的曹操,开始了他游手好闲、游荡无度的纨绔子弟生活。
他不仅胆大妄为,而且还不服管教,因此经常被叔叔责骂。
为了对付这个“不识时务”的叔叔,曹操自导自演了一场苦情大戏。
有一次,曹操在家门口远远望见叔父走来,便立刻行动起来,只见他故意歪嘴斜眼,脸部抽搐得十分难看。
叔父见到他这个怪样子,连忙关心道:“孟德,你怎么了?”
曹操装作说话艰难的样子,吃力地说道:“叔、叔父,我、我好像中风了。”
这下子可把叔父吓坏了,他连忙小跑起来,赶着告诉曹嵩。
此时的曹嵩正在书房里认真思索着“如何把买官的钱赚回来”,听了弟弟的话后,也是大吃一惊,立刻奔向大门口。
待曹嵩赶到大门口时,却发现曹操翘着二郎腿,正在那里悠哉悠哉地举头望天。
曹嵩问道:“你叔叔说你中风了,可吓坏我了,没事吧?”
曹操憋着嘴,一脸委屈地说:“哪有的事啊,就是叔叔不喜欢我,这才到您面前诋毁我啊。”
狡猾的曹操成功在父亲面前告了叔父一状,从此曹嵩对其弟的告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曹操则变得更加无法无天了,甚至干起了在别人新婚之夜抢人新娘的勾当。
- 05 -
声名鹊起
由于曹家的家境殷实,少年时期的曹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纨绔子弟生活。但宦官家庭的出身也有着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名声问题。
全天下的士族子弟一言不合,便会指着你的鼻子开骂:“汝,阉人之后,本无遗德。”
曹家虽然不缺金钱和权势,但却缺少好名声。
出于名声的考虑,曹操一改往日飞鹰走狗的玩乐态度,转而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并积极接触士族名流,太尉桥玄就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接触的名人。
有一次,曹操准备去拜访桥玄。
桥玄早就听闻曹操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所以一见面,他便以长者的口气问道:“臭小子,你平时在家都学些什么东西?”
曹操一听,心中想道:“原来他是要考校于我,我可得好好应付。”
想到此处,曹操应声而对:“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但最喜《孙子兵法》。”
桥玄接着问:“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老夫可见得多了,你会读,但会用吗?当年孙膑能让魏惠王降阶相迎,你若能让老夫离座,就算你的本事。”
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转身便往门外走去。
桥玄笑道:“孟德慢走,老夫不送!”
待得曹操走到门槛处,突然脚下一绊,跌倒在地。
桥玄大惊,连忙起身来扶,只见曹操从地上一跃而起,摸着红肿的额头,笑道:“公今离座矣!”
桥玄愕然,随即与曹操相视大笑。
经此一事,桥玄看出了曹操的潜力,他不但将其视之为“命世之才”,还将其推荐给当时的大名士许劭。
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许劭对曹操的评语。
随着一众名士的称赞与品评,曹操从“宦官之后”摇身一变为“清流名士”,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治世之路。
- 06 -
治世能臣
年满20岁的曹操在拥有了“名士”的标签后,通过“举孝廉”的考核制度,正式C位出道。
“举孝廉”是由大儒董仲舒提出的选拔官吏的重要考核科目,其作用便是为朝廷选拔出一些既懂“孝悌之道”又“清廉”的官员。
这种制度在创立伊始为朝廷招揽了许多人才,可惜到了后来却慢慢变了味道。
举荐大权落到了世家大族手里,他们以权谋私、任人唯亲,以至于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现象。
曹操的“举孝廉”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以曹家的势力,要当官还不是轻轻松松。
当官容易,当个好官却难。
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曹操,在其任内,以不畏豪强、依法办事的雷霆手腕,凭借“一己之力”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厦,挽救着这个腐朽的王朝。
他初入洛阳北部尉的衙门时,便叫工匠制造了几十根五色棒(类似于后世的杀威棒),凡是犯禁者,无论身份地位,都将得到“大棒子伺候”的待遇。
曹操的这些举动,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没有人认为他会真的依法行事。
洛阳的权贵们自然不会把一个小小的北部尉放在眼里,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作奸犯科,直到曹操的大棒子砸倒了小黄门蹇硕的叔父那一刻,权贵们终于认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原来这小子玩真格的啊!
曹操的这一举动,沉重地打击了宦官势力嚣张的气焰,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称赞。
一时之间,名动京师,提起“打宦英雄曹孟德”,百姓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汉子!”
正所谓:打宦一时爽,事后心发凉。曹操的一时豪气虽然赢得了民心,但事后想起不由得冷汗直冒,因为他得罪的可不是什么小人物,而是整个宦官集团。
没过多久,报复便来了。
在豪强贵族的反扑下,曹操的仕途终以罢官告终。
虽然接连遭受邪恶势力打击,但曹操并没有丧失他的入仕初心,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依旧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为清除宦官、剿灭黄巾出一份力。
可是朝廷的腐朽再一次地打击了曹操欲图拯救大厦将倾的决心,心灰意冷的他辞去了“济南相”的官位而选择“称疾归乡”。
这两次的兜兜转转,虽然终以弃官结束,但他却向整个天下证明了自己的忠义之名。
- 07 -
忠义奋发
公元189年,当怀着归隐之志的曹操走到陈留的时候,从京都洛阳传来了一个惊天消息:董卓乱政,残暴无道,汉室江山,风雨飘摇。
曹操早就看出了董卓不是个好东西,但他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胆大妄为,不仅滥杀无辜,还意图颠覆汉家天下。
此时的曹操毅然放弃了归隐的打算,他就在陈留这个地方“散家财、合义兵”,成立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军队,也第一个竖起了“讨董大旗”。
公元190年,在曹操的倡议鼓舞下,各方势力纷纷举起“讨伐董卓”的旗帜,一时之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讨贼锄奸”的浪潮。
就这样,一个以袁绍为首,以袁术、孙坚、曹操等人为骨干的诸侯联盟形成了。
山东豪杰云集响应,诸侯兵锋直指洛阳,残暴嗜杀的董卓终于害怕了。
他为了躲避诸侯的兵锋,决定将洛阳城中所有人都迁徙到故都长安去。
“步骑驱蹙,更相蹈籍,饥饿寇略,积尸盈路。”
当诸侯大军赶到洛阳城的时候,眼前只剩下了“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的苍凉景象,洛阳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
当年项羽的一把大火,烧得阿房宫三月不息;如今董卓的一把大火,使这千年古都化为灰烬。
曹操站在破败不堪的宫殿前,望着白骨遍地的凄凉之景,不由泪沾衣襟,愤而提笔,写下了这痛心疾首的《薤露行》:
诗中以沐猴喻何进,以贼臣喻董卓,表达了曹操对此二人的痛恨。
面对着董卓的滔天罪行,曹操主张立刻追击、铲除国贼。
可惜十余路诸侯中,除了曹操、孙坚外,大家都是“私多于公”,他们想的是趁着国家动乱之际来分“一杯羹”,而非安邦定国。
于是本该乘胜追击的诸侯大军,竟以互相内斗攻伐而瓦解,强者意图窥神器,小者欲图抢地盘,至于皇帝和国家,在他们眼中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
恨铁不成钢的曹操在极度失望下,说了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后,便愤然离开了。
- 08 -
力挽狂澜
看着诸侯大军的自我瓦解,坐镇长安的董卓可乐坏了。
在迁都长安后,他把汉献帝安置在未央宫中,自己则在长安城东修筑了一座堡垒,取名“万岁坞”。
万岁坞的城墙又厚又高,足可与长安城城墙相媲美。
他将大量粮食、珠宝藏在坞中,扬言道:“成功,我就可以称霸天下;失败,我也足够在这里安全过一辈子。”
董卓的算盘虽然打得响,却未曾料到他的心腹吕布会反水。
几十万诸侯大军没能杀掉的董卓,却死在了亲信吕布的手上,这实在是个讽刺。
董卓虽死,但其残余势力依旧不弱,长安城内也是风起云涌、不得安宁,而其中最为苦命的当属当时的天子——汉献帝。
无论谁执政,他都是一个傀儡,而且是一个连衣食住行都无法保证的傀儡。
对他而言,皇帝的尊严早已贱如粪土,权臣的逼迫更令他感到朝不保夕。
正当汉献帝过着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的生活时,一只援手却向他缓缓伸来。
他如同一个失足落水的人,紧紧抓住了这离他最近的救命稻草,这根稻草就是曹操。
此时的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争夺地盘,刘表在荆襄羽扇纶巾、谈天说地吹大牛,吕布与袁术亦是打得不亦乐乎。
而曹操却与众不同,他做了一件改变天下走向的大事:诸君痴迷于抢地盘,而我曹操却偏要抢名声、抢皇帝、抢忠义之名。
在内外众人的协助下,曹操从虎狼口中,成功把汉献帝接了出来。
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县(河南许昌),并将这里定为汉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
从无家可归的流浪天子,到锦衣玉食的大汉皇帝,汉献帝终于找回了做皇帝的尊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他一面大兴土木,为皇帝建造崭新的宫殿,一面整理朝纲、谦卑有礼,使皇帝恢复了往日的威严。甚至连衣食住行等小事,他都亲自过问,细致周到。
汉献帝刚到许昌的时候,曹操便上了一份叫做《上杂物疏》的奏折,说明了他向皇帝提供的生活用品,都是当年先帝所赐自己祖上的御用之物,自己不敢妄用,只能供奉起来以示皇恩浩荡,如今正好把这些物品还给皇帝。
曹操的这一手玩得十分漂亮,仅是通过一番说辞,就让廉价的日常用品变成了无价之宝,也让汉献帝感动得涕泗横流。
为了感激曹操的勤王之功,汉献帝发布了他继位以来第一道符合自己意志的诏书:封曹操为大将军(全国军队总司令,地位在三公之上)。
曹操的地位因拥立天子而直线上升,但有的人却不乐意了,甚至传达出深深的不满情绪。
- 09 -
一统北方
当天子的诏书到达河北时,冀州牧袁绍气得拍案而起,狠狠说道:“曹操难道还想踩到我的头上去吗,别忘了,没有我的救助,他早己被人杀掉喂狗了,如今居然敢拿着鸡毛当令箭来命令我!”
袁绍一向以“四世三公”的家世自高自大,如今听说曹操居然做了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他岂能不怒,要不是顾忌着舆论走向,恐怕已经集合大军打到许昌来了。
为了安抚袁绍,曹操无私地把大将军之位让了出来,并谦卑地写信求和。
“手握天子”的曹操并没有急于开疆拓土,反而尽可能安抚袁绍,以换取休养生息、伺机而动的时间。
随着中原群雄的不断覆灭,袁曹两大势力终于到了一决雌雄的时刻。
公元199年,袁曹正式决裂,两大阵营集兵于官渡前线,同时展开了拉拢盟友的策略。而双方第一个拉拢的对象,则是盘踞在穰城的张绣。
张绣与曹操曾有杀子之仇,而当张绣举众来降时,曹操不计前嫌、热情相迎。不仅封其做了扬武将军,还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曹操的坦诚与度量,获得了天下人的称赞,无论是荆州的王粲还是关中的钟繇,都认为曹操必胜!
公元200年8月,曹操屯军黎阳,并派遣于禁屯兵河上。同年9月分兵守官渡,“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抓住时机的曹操,错过时机的袁绍,观望时机的刘表,中原格局的走向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结果:袁绍一败涂地,曹操一统北方!
当曹操带领着大军进入袁绍老巢邺城时,他终于按奈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一行热泪从眼角渗出,这是喜悦之泪,也是自豪之泪。它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满地荆棘、哀鸿遍野的中原战乱,终于在我的手上完结了。
明代作家钟惺曾作《邺中歌》以叹曹操平定河北之功业:
虽然曹操做了很多有损口碑的事,但却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忠义之名与英雄之器。
- 10 -
初心未泯
北方的再次一统,使曹操看到了天下归一的希望。
公元208年,已是汉丞相的曹操尽起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荆州。
临行前,他写下了传唱千古的《龟虽寿》:
垂垂老矣却壮志不减当年的曹操,带着那驰骋千里的豪情与一统天下的美好蓝图,南下荆州了。
在他眼中,似乎已经看到了天下一统,百姓和乐的美好景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孙刘联盟,疾疫突起,东风忽来,火焰腾飞,也许是上天故意和他开了个玩笑,在这“折戟沉沙”的赤壁,曹操那一统天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从此以后,曹操的势力再也未能向南推进一步,“赤壁之战”不仅改变了天下走向,也改变了曹操的人生态度。
在此之前的他:匡朝庭、救天子、扶汉室、定天下;
在此之后的他: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进公称王,屠戮汉臣。
但即便如此,曹操的心中仍保有汉臣的一丝情怀,面对着司马懿甚至孙权的劝进,他坚守住了身为汉臣的最后一丝底线——愿为周文王,至死不称帝。
从一腔孤勇的热血青年,到世人眼中的乱世豪杰。
或许曹操的一生忠奸难辨,但他一生所求,亦不过“天下太平”四字。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就这样,曹操带着这其中一言难尽的滋味,留给世人一个东临碣石的背影,留待后人去喜去厌,去夸去骂。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穿过浩瀚的历史波涛,洗涤复杂的功过是非:
也许曹操只是一个挥舞着双戟、去刺杀奸臣的江湖侠客;
也许曹操只是一个手不释卷、时常教导儿子好好学习的平凡父亲,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曹孟德。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三国演义》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