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出巡,维护稳定,传承德治。他的思想和愿望是要通过巡视督政,巩固统一,确保国家治安,传承社会秩序,以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治国之策,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秦王政称帝后,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以保证这个国家正常运转,大体上已经办成。秦始皇的几次巡游,都要到海边去逗留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秦王政的回邯郸之游
在《秦始皇本纪》里至少有六次。
最早的"衣锦还乡",是秦始皇完成的,他比西楚霸王项羽早了二十多年。
秦始皇十八年,他去赵国邯郸。他这次回到出生地邯郸,也就是在秦昭王打完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高祖把这份礼物送给了他,礼物实在太大太重了。他出生后,不是想象中的无忧无虑,人质的儿子,生活也过得苦,两国交恶的日子里惊恐不安,这对他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长平之战后他爹子楚当上秦王后,他子母俩才回到秦国。他这次回"老家",是典型的"衣锦还乡",这种荣归故里,也比霸王项羽早了二十多年。楚霸王项羽没有秦始皇牛搿,又被压了一头。
这段引文把事情都说清楚了。第一是分兵消灭了劲敌赵国。顺便安排攻击燕国的事,令太子丹惊恐,引起两年后荆轲刺秦案。第二是秦始皇小时候在赵国的日子不好过,在这件事上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来。要不不会把那时迫害母亲家的仇人全部坑杀,这算得意雪仇。秦始皇从太原和上郡两个军事要地回到咸阳。这时还没有修直道,旅行非常困难,但秦王政不辞劳苦还是去绕了一大圈。目的在于他要去视察稳定西北防线,以保证国内的统一战争没有后方动乱而崩盘。
秦始皇在10年中巡游了五次,而秦帝国仅仅只有15年的国祚,这才是坐不住的皇帝。
二,秦始皇,威加四海兮回故乡这句题头本是秦民刘邦横剑一赋的《大风歌》里的一阙。用在这节恰好表达秦始皇的荣归发祥地状态。
秦人的兴起在于西歧,歧山下养马起家的。这一地区是中原人称之为夷狄的民部,"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有也"这很让秦国,楚国窝火。这两个国家奋然崛起,在中国古代搅得风云突变。秦国由西戎的一个部落经过六百余年的艰苦积累,终于灭掉了"诸侯卑秦"的诸侯们。取得极大成功。秦始皇的这次出巡:意在不忘列祖列宗,回归故土桑梓兼巡北方边疆,目的是保卫关中。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经北地郡治,出鸡头山,经过回中道越过六盘山到陇西郡治,视察完毕后,又回到了咸阳城。他开始修甬道,甬道就是两侧筑有墙的通道。皇帝在甬道中来往。外人看不见,因为当时秦始皇想成仙,以便与神人交往,听信了术士的胡言乱语而干的荒唐事。驰道:驰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秦驰道通达全国各重要地区,道路宽五十步,路中三丈宽的部分,种树为界。
这表明,秦始皇调研后要修驰道了,为巡游四方提供了交通便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次出巡的北地郡和陇西郡。陇西郡和北地郡本是秦国的发祥地,巡这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祭秦人祖先,二是对西北边疆的视察。匈奴人在这块地势平坦的地方可以直接南下攻入咸阳。汉朝时,匈奴骑兵一日一夜驰至秦中,烧了汉皇室的行宫——中回宫,中回宫离咸阳几小时的骑兵路程。匈奴人早就听到秦人同关外打仗,一直在边境集有重兵。该地区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秦朝心脏地带的安危。同时,陇西郡与北地郡又是秦王朝的起家之地。所以秦始皇首先在这里布下重兵自卫都城安全。
三,封禅泰山。向天下宣言,君权神授的秦朝,谁也撼动不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
战国时期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种仪式,内容主要是"君权神授",宣言大秦帝国的合法性。
秦始皇坐着铜马车,出函谷,过洛阳,经大梁、陈留,驻定陶,登邹峄山、祭泰山,封禅已毕。幸临淄、游黄腄,至成山,绕芝罘临琅琊,舟彭城,渡淮水,宿寿春,御安陆。南望湘山,蹈江陵、宛县,自武关回咸阳。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路风尘舟马劳顿,甚是辛苦。
秦始皇这三次出巡的时间间隔才几个月。秦始皇是效法古代圣贤去泰山封禅,实际上秦始皇有两个目的,一个还是为了封禅,告天慰地,宣告大秦帝国功成名就亘古未有,向天下显示帝国威风,警告六国的反抗势力要望风顺化,归化大秦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地处最东端的齐国是齐国上层的王室及大臣亲秦势力出卖了国家和人民。民众的反抗非常激烈。齐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而保存下来的民众军队非常强大。所以,秦始皇此次泰山之游,除了向天下展示秦朝的"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外,也展示了强大武力,队传扬秦始皇的卓越的文治武功。当然是追求长生不老药,也在每一次的考虑中。因为他舍不得他的帝国,不想死。
四,在《高祖本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关于东南方向的奇事异闻,这里还要补充些知识点。
古人认为事"常起于东南,而收功于西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不足,星辰西北移,东海不足,以海为池",这让秦始皇得到了天下,他因此相信他身边望气算卦炼丹的术士们。他对这一套非常迷信。出巡到"齐地行礼祠名山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而渤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又让秦始皇企望不已,望洋兴叹才有了屡次去成山,之罘,琅琊这些地方求仙求药向活动。
第三次出巡回咸阳时则取道赵国旧地,经邯郸、上党、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阳。当然,原因还是在于威慑赵国的反抗分子。这次出巡,秦始皇却险些被刺杀,即张良策划的博浪沙铁锤砸车事件。秦始皇帝下令大索十日依旧抓不到刺客,秦始皇怅然若失地来到齐国的最高处芝罘,并立石刻碑,宣扬秦国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秦朝统一六国是为了“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剪灭六国之间“贪戾无厌,虐杀不已”。警告六国残余分子不得乱动。
四,卢生的胡绉"亡秦者胡也",使秦始皇对匈奴作战,巡视北疆,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6年)又一次出巡秦始皇自第三次出巡归来后,整顿国内秩序,迷信仙药,大兴土木,大建工程,对南越作战,筑甬道与群臣隔断。秦始皇头年让卢生入海求仙人信息,卢生找不到,因为本来就不存在这档子神仙,卢生交不了帐,只好胡绉了一匝假造的残缺帛书,上面书写着"亡秦者胡也"。这是个判断句:灭亡秦帝国的是胡人(匈奴)。秦始皇早就想伐胡,收回北方被匈奴霸占的河套养马地区,他下令蒙恬修筑长城以讨伐匈奴的一系列国防举措,也许秦始皇感受到了在阴山河套之地富强起来的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开始的出巡,视察的重点区域是秦朝北部边防线,终点站是碣石。秦始皇帝出兵,正是卢生骗他的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兵北出三十余万去攻击胡人。卢生歪打正着,被责罚的代价让匈奴人替他偿还了。
1,继续寻找长生不死药之外,因为这时秦始皇已经不称"朕"了,改称"真人"了。
2,销除拆毁了当年魏、韩、赵、齐等国修筑的堤坝以及阻塞交通的关卡城堡。当初黄河沿线几个国家各段管辖本国段河堤,为打击下游国家,利用洪水流向,将黄河固定在稳定的河道上,都各自在自己的国境中修筑了高高的堤坝。一则是为了防备黄河泛滥,二则是为了改变河水流向以祸害邻国。
3,秦始皇主要着眼点还在军事,即为讨伐匈奴做准备。所以始皇帝才在归程中巡视了秦朝北部,观察修筑长城进度,调查匈奴的边患程度。这一年,始皇帝命蒙恬发兵三十万驱逐了匈奴,夺取了阴山河套地区,并修建了长城。
自秦始皇第四次巡游归来,并相继派兵驱逐匈奴,并修筑完戒了直道和驰道等一系列军事工程。由于秦朝过分使用民力,使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所以,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归来后,在咸阳呆了二年多。此一时期,自信外患已除的秦始皇为统一想意识,焚书坑术士、兴建阿旁宫、修筑骊山陵等工程。
五,卦得游徙吉遗憾的是秦始皇帝的德治思想刻上石碑而人死沙丘,无从实践了。
没来得及的施行的德治,让人在碑刻中体会秦始皇帝的雄心状志:法制呼叫转向,德治才是目标。
三十七年,秦始皇帝出游东南方面原因:除以下两点外,还有前面已经提到过"东南有天子气"的认识在作怪。
1,东郡陨石
公元前211年,一颗陨石降落到齐地,东郡百姓对秦始皇暴政不满,他们立即刻上了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闻大怒,下令处死陨石周围的所有居民。
2,今年祖龙死
秋天,朝廷出使齐地的使者又遇到了一件事,使者经过华阴道时遇到一个手持玉璧的人,那人告诉他五个字:“今年祖龙死”,然后便消失不见了。后来,秦始皇帝将玉璧交给御府鉴别,御府官吏明确告诉秦始皇帝:此玉璧是出巡湘水投玉镇水的那一块。其时秦始皇帝乘船遇到水上风波,投水祀神之后方才渡江而过……接二连三的不解事件,让秦始皇感到了深深地恐惧。秦始皇召问太卜如何才能消灾避祸?太卜算卦后回答说道:
秦始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出巡。这次出巡也是秦始皇帝的最后一次出巡。秦始皇对东方、东南方不放心。因为"东南有天子气"。他没说错,项梁已经在部勒属下了。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队,已经高喊"彼可取而代之矣!"秦始皇帝在这儿碰上了项羽。只是皇帝不认得臣民,但臣民认得皇帝。
六,秦始皇历次出巡的目的只有一个:尚安维稳。秦始皇帝途经沙丘时却意外病亡,留给后人遗憾之后又浮想连篇,因为从此次的会稽石刻上发现,秦始皇帝的德治愿望。并推测出如果秦始皇帝不死在沙丘平台,秦朝的法治很可能转向德治。因为秦已经是一个完善的法制国家,各重大工程也基本完成,北方南方征伐已卓有成效,转向民生,转向德治应该是不可阳挡的趋势了。
秦朝是法治国家,这不假。从秦朝留下的文献中看,记载得很少有德治。以后的朝代,尽说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暴政的核心指向法治。当然这有道理。那么,秦始皇有没有施行德治,向往仁政呢?
这很难一言以尽之。先看司马迁记载:
这表明,秦始皇已经在统一之后已经重视民生,树立榜样了,目的就是要将主要方向放在富强国家,保障民生上了。
秦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国家统一,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崭新又凋敝各种反抗势力并存的世界。在法制的同时,他还是制定了德治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措施。
秦始皇历次出巡的目的只有一个:维稳。在会稽石碑上又表达了德治的思想及愿望。
在他立的碑刻之中的《会稽石刻》有这么记载:
寄豭(jiā,家):养母猪而无公猪的人家,借他人家的公猪以与交配,叫寄豭。借以比喻有妻室而在外搞男女关系的男人。豭,公猪。
在这段话中,秦始皇明确表示,必须稳定家庭,才能稳定社会。而稳定家庭,必须先从组成家庭的人员入手,也就是把目标指向夫妻双方对于家庭的义务和职责。因此,在制定了婚姻法之后,还把这些基本而重大的家庭关系刻入秦颂之碑上,由此可见其重视程度。
寡妇有子后就不准再嫁,男女之间不得任意接触, 以防伤风败俗问事情发生。做丈夫的如果与妻子以外女人搞婚外恋,就如同跑到别人家圈里的猪一样, 人人得而诛之,任何人都可以把他杀死,不犯法,女子嫁人后随情夫私奔, 也同样死有余辜。
这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行至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秦始皇命属下立下石碑一座,而这座石碑也被称为“会稽刻石”。在其他石刻中,碑文都以歌颂功德,强调法治为主。但在这座石碑上,却罕见地宣扬了德治思想。让人遗憾的是秦始皇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