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开会的?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高度发达的交通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现在,出门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地走路或者骑马,随便一路跑,就可以搭乘飞机或高铁,即使距离数千里路,也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地方官员要不要经常回京去述职?是不是要开会上朝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会很明白了。

  我国古代的官员主要分成地方官和京官;其中地方官由中央调派,一经委任在任期内通常是不能随便离开任职地的,否则就是擅离职守。看过《神探狄仁杰》电视剧的朋友可能对其中一个“血色江州”案有印象,其中几个反派炮灰是江州司马、长史等官员,因为害怕当年的阴谋被发现都跑到江州来商量对策,也都是隐匿行踪偷偷赶去的,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被发现擅离职守。这个描述与历史还是比较相符的。

  《神探狄仁杰》中这个情节描述了古代地方官不能随便离开管辖地的情形

  京官是高于一定的品级,必须上朝面圣,比如唐代是五品以上京官需要上朝,九品以上的每逢初一十五上大朝,而明清则是四品以上。因此对于官职不高的京官来说,遥远地看一眼皇帝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嘉靖皇帝这种几十年不上朝的除外)

  京官需要时常上朝,而地方官就不同了,能上京面见皇帝的地方官的职位基本上都是一方大员,封疆大吏,权势上除了有限的几个尚书宰相,比其他京官的品秩还要高。不过一般情况下在见到皇帝这一项上,封疆大吏就不如一些京官了。所谓“天高皇帝远”,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限制。

  在古代,地方官进京一般是三种情况,要么是升官或者调任,要么就是皇帝要找你算账了,都是比较大的事情。

  地方官虽然是一方封疆大吏,天高皇帝远,自己号称土皇帝,但也受到中央的各种制约。虽然当时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QQ微信,但是派人送信还是完全可以的,什么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或者普通的驿站等基本上都是为官方服务的。

  比方说高邮就是由驿站发展繁荣起来的,可见邮政事业在古代就十分重要。

  而且作为封疆大吏的地方官员虽然无法进京面圣,但一般在朝堂中枢都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要随时了解最新的朝堂动态,政策走向,要是在党争、立储等大事中站错了队,别说施展抱负了,被贬被杀都是常态。

  那么说回今天的问题,如果地方官要去京城,或者京城的官员要去地方怎么走呢?现代我们是海陆空都可以跑,北京到南京只要几个小时,在古代显然是做梦都无法实现的。古代除了信鸽没有别的空运,因此要走只能选择陆路或者水路。

  古代驿站兼有招待所,邮局的功能。明代李自成就是驿站的普通员工,因为被裁员活不下去才决定造反的。

  通常陆路就是走官道,骑马或者是坐车,因为速度有限,路上肯定是要住宿的。进京的地方官一定奉旨,所以可以住到各地的驿站,有当地地方官负责接待,起码可以保障食宿。如果路程短,可能大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有特别远路特别难走的,走个一年半载才能跑到也不算奇怪。

  水路也是一个选择,如果是通河道的地方,可以选择官船。实际上,官船比陆路这个选择好多了,毕竟船相对更稳(古代可没有橡胶轮胎防震,也不是一马平川的柏油马路),如果航路顺利可能还会比较快,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看到这里,诸位也能想到地方官不进京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路途太过遥远,耽误时间。如果每年要述职开会,近一点的来回动辄两三个月,一年办公的时间都少一半,远一点的怕是一年都赶不回京城,人身体受不了,也没有意义。

  因此,古代的地方官在没有大事的时候是不会进京的,进京必须有皇帝的首肯。路途中也有官方招待所可以住,但是因为交通水平的限制,整体速度还是令人堪忧,所以能不跑则不跑,像苏轼那样每年被贬来贬去的主,在路上想来也是很惨了。

  所以三国时期公孙瓒和他的领导被人弹劾,直接从辽东郡(今辽宁辽阳)贬斥到日南郡郡(如今越南中部),这几千里路还要经过数不清的高山大河,当年的江南、日南等地区可是以瘴气疫病著称,可以说这种流放基本上是被判了死刑了,所以公孙瓒知道这一结果后,买来酒肉在路边祭祀祖先,认为自己肯定不能活着回来了。好在走到半道遇到了天下大赦,这才有了三国枭雄之一的公孙瓒。

  就算到了清末,湖广总督林则徐因为禁烟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被道光皇帝从广州贬斥新疆,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1841年7月14日)从浙江镇海出发,足足走了半年,于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841年12月21日)才到达新疆,可见路途遥远。

  同样的道理,在古代这要是各地地方大员拖家带口一起上京开会,没有大半年的时间肯定凑不齐人,开完会再各回各地,至少一年的时间没有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