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戊戌变法中的六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遭受残酷的杀害,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在这场政变中,谭嗣同本来是可以逃掉的。不过作为进步青年,他认为,变法革命是必须流血的。因此,他拒绝逃走,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警醒世人,希望推动国家的发展。他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伴随着他的牺牲,成为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并非是寒门读书人,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不过,在儿子被处决的这件事上,谭继洵却从头到尾,都没有站出来发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谭嗣同海报)
由于家境富裕,谭嗣同自小饱读诗书,不仅养成了锄强扶弱的侠肝义胆性格,更是因为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其思想境界,比一般青年要高出不少。
随着清政府的逐年衰败,谭嗣同一直在努力探究着经世济民的办法。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让谭嗣同内心的愤懑彻底爆发,他开始加入到了呼吁变法的行列中。
对于变法维新派来说,1895年是能看到望的一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中,光绪帝也意识到了变法的紧迫性。在这之后,包括谭嗣同在内的维新变法派人士,得到了光绪帝的大力任用。光绪帝不仅给他们封了高官,还向谭嗣同等人作出了“有变必依”的保证。
光绪帝的承诺与信任,使得维新派人士大受鼓舞。不过,就在他们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却发动了政变。光绪帝被废,维新派人士则遭到了大规模的捕杀,谭嗣同也被捕入狱。
(康有为与梁启超旧照)
那么,眼看谭嗣同已经危在旦夕,身为父亲的谭继洵,却为何不出手相救呢?那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吗?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谭继洵能力不够。
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照理说,是很大的一个官。要知道,湖广总督在当时可是封疆大吏级别,哪怕是慈禧太后,也得卖几分面子。
不过,当时真正的湖广总督实际上是张之洞。而谭继洵这个官职,只不过是空有名头的虚衔,根本就没有实权。因此,不要说谭继洵不救人,只要他能保证自己不受牵连,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 慷慨赴死的六君子)
二、谭继洵为人过于保守。
严格意义上来说,谭继洵的政治立场应该属于保守派。从他的官场履历来看,他在29岁中进士之后,始终在政治上碌碌无为。一直到他快要年近古稀之时,才坐上了湖北巡抚的位置。
作为进步青年的谭嗣同,对父亲的墨守成规,一向嗤之以鼻。每当父子两人在交流时,谭继洵都对儿子激进的“危险思想”感到十分恼火。在谭继洵眼中,谭嗣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青年。对他激进的思想,谭继洵曾多次批评教,育甚至是发火怒斥,但始终不见什么成效。
很显然,谭继洵的为官哲学就是一个字,熬。对于他来说,不在仕途中犯错,能够过上一辈子安稳的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谭继洵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尽管在儿子被抓后,谭继洵已经老老实实地坚持了不开腔、不求情、不犯错的原则。但最终他还是因谭嗣同事件的株连,被摘掉乌纱贬为庶民,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