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的滋阴学说是怎么一回事?有着怎样的医学理论

  辨明气与火的关系

  ‘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之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内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何者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河间曰:五志过极则为火也!’

  (金匮钩玄 气属阳动作火论)

  丹溪本来对东垣之学说“火乃元气之贼”的主张大加反对,但是在戴氏的言论中,已经显示着戴思恭已经非常了解东垣之说的真正意义,所以修正了丹溪的学说,而变成上述的言论,主张以气为人体生活所需要的正常机能,当正常机能发生混乱或妄动时,就产生了火,再因为火的出现而产生各种病变。这种机能的混乱,除了受外邪所侵之外,情绪极端变化亦会产生火的症状,这种观念其实是将东垣与丹溪两种学说,结合而产生的理论。经戴氏一说才能够让后世的习医者,了解丹溪的滋阴学说,而且因为戴思恭将东垣与丹溪两种学说做了一次结合,导致后来产生了明代温补学派的诞生,所以戴思恭的贡献实在非常重大。

  阴血之难成而易亏

  ‘内经曰:荣者水榖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曰滋,故能阳生阴长,液汗变化而赤为血也。

  生化旺则诸经持此而长养,衰耗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仅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弱,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

  盖谓血气之常,阴从平,阳随气,运行于内,而无阴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乏之论,可以见矣。’(金匮钩玄 血属难成而易亏论)

  丹溪以日月之盈亏,来比喻人体之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其词则难顺,而其理则不通;戴氏用血液之生长变化和用途,用来解释阳气易亢,阴血易乏的论点,则比其师聪明太多!是因为日月之盈亏对人体虽有影响,但总不及血液在人体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来得大,而且容易让他人能够接受。

  在上文中,戴氏先指出血液之来源,乃水榖之精华所化,并且能灌输全身,营养身体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统经心脏而输出,而藏于肝脾两脏之中,并能分布于肺,而过虑于肾,这些血液的生理变化,与现代之生理学观念完全符合,所以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由于血液之用途和消耗甚大,所以血液之生化旺,则诸经持此而生长和营养,一旦衰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在戴氏的观点之中,血液本属于阴,根据神静则阴生,而形役则阳亢之意,血液之生成甚为困难,而全身器官均需要其滋养,所以阴血常有不足之呼!而体力劳动形役之际,则所需阴血之量犹多,若阴血不足则阳亢随之而现,所谓阳盛阴衰是也。此种解说比之丹溪之说,就更加浅显而易明,而且又合乎现代的生理观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