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称帝就像是小孩在玩过家家,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的人必定是在其势力达到顶峰时,拥有广阔的领土、强大的兵力和财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好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时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的割据势力日渐衰退,政治与军事实力也日益恶化,吴军统领吴三桂也已迈入晚年,时年六十七岁,起兵反清的第五个年头,起兵之初,吴三桂统领十几万将士,兵马强健,铁骑如云,反清计划指日可待;而如今却平添了一头白发,为反清大业日夜操劳,到时的踌躇满志早已消耗殆尽,清王朝竟然能如此之快的站稳根基是在吴三桂的意料之外的,如今的时局更是不在他的把控之内,接连不断的战败、逃兵、背叛始料不及,他眼眸中的那份自信不知是被岁月抹去了还是被挫败感抹去的。
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这场荒诞的登基大典,并未让吴军有多大起色,吴三桂对反清大业也不再抱有希望,晚年疾病缠身,郁郁而终。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在历史人物的评定上极为尴尬,因为你摸不清他行为作风的路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曾经为救父亲吴襄冒死杀入清军敌腹阵营,但当李自成以吴襄性命相威胁时,他却为救红颜置其父生死于不顾;他曾经与满清铁骑作战,奋勇杀敌,关内外皆赞颂其勇猛,当却在明清两国生死攸关之际,不战投降,全身而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摇摆不定之人,遇上了李自成,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崇祯年间,吴三桂旗下的辽东兵团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面对满清的强大攻势,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谓腹背受敌,再加上与满洲铁骑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吴三桂的兵力遭受大创。
吴三桂是怎样被消灭的
若是继续为气数将尽的明王朝效忠,除了吴三桂本人留下千古忠名,对于出生入死的十几万将士来说是一个灾难,打着明朝的旗号驻守山海关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吴三桂出身武行,他并非死守礼制重典的文臣,更不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那么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乱臣贼子,一边是异族鞑子,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将留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说吴三桂降清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怀中,而是选择当时更具活力与野性的满清,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比起同期的欧洲国家更甚一筹。
从历史的大角度上看,吴三桂的选择对得起中华民族,然而让他背负亡国叛军的骂名实在是太局限他了。再者说吴三桂降清后,并未给他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康熙年间,清王朝颁布一道诏书,同撤三藩,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彻底粉碎,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然而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新王朝是容不得前朝叛将动摇的。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登基为大周皇帝,建都衡阳,改年号为昭武。同年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所带领的势力不久被清王朝剿灭,三藩之乱也随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