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豪苏轼,其一生曲折离奇,从仕途坎坷到海南贬官,却不曾影响他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苏轼以其美食传奇吸引了无数粉丝的狂热追捧,他笔下的美食故事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彰显了他对生活的热情与细腻的感受力。在苏轼的文字中,不仅能品味到美味佳肴的香醇滋味,更能感受到他对人间繁华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如果要评选千年来中国最受欢迎的文人,宋朝有一个人肯定会上榜。他是一代文豪,书法绘画皆精,人还长得很帅,天生乐观,爱好美食,自创了不少美食,还为美食写了不少文章,直到今天他依然有很多粉丝,千年来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从未远去,他就是北宋第一文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词豪放派主要代表。苏轼是“三苏”中最为出名的一个,苏洵正是因为有苏轼这个儿子,所以才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苏辙其实并不比苏轼差,但是奈何苏轼的名气太高,硬生生盖过了他。
苏轼从小就是一块读书的好料,称得上是神童,他曾立志要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不过这个目标估计是没有实现,汉字浩如烟海,还有各种变体字和异体字,穷尽一生也很难学完。苏轼虽然没有学完所有的汉字,但不能否认,他依然是个博学的人。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考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为欧阳修误认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了个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傲人的应试成绩加上欧阳修等文坛大佬的称赞赏识,苏轼一时间名声大噪,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按照科举的老套路,苏轼中举之后的生涯应该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家乡突然传来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需要回家守孝,于是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守丧期满,苏轼返回东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党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彼时的苏轼,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悲凉,他觉得他应该做点什么,王安石的新法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无论被外放到哪里,苏轼都以一颗平静的心接受着,他在当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不因循守旧,为官颇有政绩。如果一直能过这样的为官生活,对苏轼来说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差点没了性命,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新党们一定要借着这次案件置他于死地,但是宋朝有祖宗家法,不杀文人,再加上太后求情,苏轼得以免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这个职位很低,还要受人监控,一时间苏轼心灰意冷,心情郁闷,为了排遣胸中块垒,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作,同时在黄州,他于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贴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在黄州,苏轼还发明了一种美食,就是现在的东坡肉,苏轼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这种食物的做法,他吃货的外号绝对不是吹出来的。如果能一直留在黄州为官,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的,就在苏轼以为人生再也没有希望的时候,转机再一次出现,起起落落,真的是造化弄人,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在杭州的一段岁月应该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西湖风景如画,苏轼泛舟湖上,吟诗作画,或与高僧大德谈经论道,直到今天,苏轼依然是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不过命中注定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苏轼在杭州并没有待多久,因为他又被贬官了,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追从苏轼学习。正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纵观苏轼的一生,多次起起落落,也正是在起起落落中,他的人生得到升华,最终成就一段文豪传奇。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猜想,以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
声明:文字内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