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个战乱年代,乱世有一个特点,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其原因就是诸侯为了自己的基业而想方设法招揽人才。这就形成了三国初期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势力的诸侯手下都有一大群文臣武将。有一大批武将这很好理解,军阀混战,有兵将才能消灭别人保存自己嘛!三国初期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诸侯手下,谋士也会形成一个群体。这也是区别于战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显著特点。在三国早期的诸侯当中,袁绍和曹操无疑是势力较大的两个,因而他们也有着各自的谋士群。两个人的决战是在官渡,此前,袁绍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决战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反,失败的一方恰恰是占优势的袁绍。后世人们总结了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项是人才说,意思是曹操手下集中了当时天下最优秀的人才。这没有错,但袁绍手下有没有优秀人才呢?让我们把袁绍和曹操的谋士做一番比较看看。当然,由于袁绍自成体系时间较短,两人的直接冲突也只是围绕官渡之战,直接的比较有些难,这种比较也只能是一个大概。
荀彧和沮授
荀彧和沮授都是战略层面的人才,因而他们在各自集团中的地位也最重要。如:曹操征伐徐州的陶谦,留下荀彧留守东郡,官渡之战,曹操带兵在前线,荀彧留守许都。曹操说得到了荀彧,就好比有了自己的张良,可见荀彧在曹操心里的分量;袁绍得到沮授,马上任命他为监军,奋威将军,这几乎是袁绍手下的最重要的职务。
先说荀彧。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背叛了曹操,暗中将吕布迎接而来。吕布来到兖州以后,张邈派人告诉荀彧说:“吕将军特来协助曹使君进击陶谦,你应当赶紧供应吕将军部队的粮食。”正在众人疑惑不定的时候,荀彧判断,这是张邈作乱。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荀彧派人赶紧调将军夏侯惇回来防守鄄城。而这时候,兖州的大部分郡县都已经背叛曹操投降了吕布。张邈还拉着豫州刺史郭贡一道与曹操为敌,郭贡率领一万人的队伍来到鄄城,提出来要见荀彧,众人害怕,劝他不要见。荀彧认为,郭贡来得这么快,是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如果不见反而会把他推向张邈一边。如果见他,即便是不能为我所用,至少可以让他保持中立。正是由于荀彧的正确判断和周密安排,曹操从徐州回师,才有了在兖州就地反击吕布的根据地。
曹操想逢迎汉献帝,很多人不同意,认为领着天子来到的是韩暹和杨奉,两人还与北边的张杨连结,恐怕难以制服。荀彧认为,韩暹、杨奉等人根本就不能和曹操相比。他以迎接汉献帝是大谋略和大道德来看待这件事。并且劝告曹操,必须赶紧实施这一计划,如果别人也有这种想法,捷足先登,以后想这样也来不及了。曹操于是亲自赶至洛阳,迎接了汉献帝,迁都到了许昌。
官渡之战以前,袁绍准备进攻曹操。而这时候的曹操,东面有吕布,南面有张绣,西面有关中马超等十几个军阀,他们都想进攻中原。曹操自己也非常担心,他想主动出击袁绍,又觉得力量不敌。再加上其他强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是用兖州和豫州两个州的力量去和天下六分之五相对抗。荀彧告诉他,能与他曹操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而袁绍在气度、谋略、武略、道德方面已经首先失败了,所以袁绍是无所作为的。荀彧又建议,西部军阀,只不过是拥众自保,这样可以安抚他们;如果打败了东边的吕布,袁绍就容易对付了。后来,曹操打败了张绣和吕布,袁绍果然还没有动弹。
再说沮授。沮授归袁绍以后,向袁绍建议,要以冀州为根据地,然后向东,扫除黄巾残余,攻打黑山,灭掉张燕;再调转兵力向北,消灭公孙瓒胁迫戎狄,平定匈奴,横扫河北,合兵四州,网络英雄人才以争天下。这应该是袁绍版的“隆中对”,袁绍听从了这个建议,马上任命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在迎接汉献帝一事上,沮授也是坚定的支持派,甚至是首倡者。现在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沮授所说服袁绍时用的说辞。《三国志》记载说是郭图建议袁绍迎天子,其实,就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沮授劝袁绍奉迎汉天子也是在前,以上那段说辞,其结尾语是:“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可见,在迎接汉献帝一事上,可以说荀彧和沮授是“英雄所见略同”。袁绍拥有四州之后,让长子袁谭出任青州,沮授劝谏说,这是自造祸端,后来果然兄弟争权,袁氏分裂,证明了沮授的先见之明。
官渡之战前,袁绍打算进攻许县,和曹操进行决战。沮授对袁绍说,曹操已经奉迎了汉献帝,这样出兵不是一种正义行为。何况曹操懂军事,会打仗,治军严明,士卒精炼,不是公孙赞等人可比的。不如进军黎阳,和曹操打消耗战,不出三年,曹操就会因消耗不起而败。官渡之战中,沮授又建议袁绍,曹操的粮食和军需物资少,利于速战速决,应该长时间和曹操对峙。袁绍不听,坚持过河与曹操决战。结果是沮授感叹:恐怕自己是回不到黄河以北了。这引起了袁绍的憎恨,减少了沮授的兵,结果官渡之战被曹军俘虏,不投降被杀。
郭嘉和田丰
曹操上奏汉献帝说郭嘉:“每每发有宏谋大议,在临敌时预作机变,在臣的筹策犹豫未决时,郭嘉总能立即助臣促成妙策。”这段话的重点说的是郭嘉在战役决策层面的谋略。官渡之战相持阶段,听说孙策将渡江北上袭击许都,曹营的人都很害怕。郭嘉说:孙策刚刚兼并了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都是能得到别人出死力相助的人,然而孙策对此却不作防备。他虽然有百万之众,又和他个人独行中原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一个人的对手而已。事情正如郭嘉所料,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
袁绍死后,郭嘉随曹操征讨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几次交战,都取得了胜利。诸将都建议曹操大举进攻,惟有郭嘉建议曹操,应该暂缓进攻。如果进攻太急,两人面对压力会联合起来;相反,缓攻一下,他们就会为了争夺袁绍的继承权而相互争斗。事情果然为郭嘉言中。
在北征乌丸时,曹操属下大多数人担心刘表派刘备袭击许昌。郭嘉说,现在袁氏兄弟还在,如果不趁此机会把冀州等袁氏地域扫平,袁尚要是凭借乌丸来恢复旧地,恐怕冀州、青州等地就不会归您曹公所有了。刘表不过是一个坐而论道的说客,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御刘备,因而就不会有所动作。曹操放心北行,扫平了乌丸,刘表果然没有行动。袁绍打败公孙瓒,用的是田丰的计策。袁绍要求将都城迁往鄄城,让天子离自己近一点,被曹操拒绝。田丰建议,以此为借口进攻许县,结果不被采纳。
官渡之战前,刘备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背叛了曹操,曹操亲征刘备。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东边攻打刘备,战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现在调度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战就可以平定。这是一个最佳时机。”可惜,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结果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加紧攻打刘备,不到一个月就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这时候,袁绍才决定出兵攻打曹操。
田丰却认为,前面的机会已经失去了,就不应该再贸然出兵了,因为许都已经不再空虚了。况且曹操用兵历来变化无常,虽然人少也不可轻视。应该凭借黄河天险固守,外部联合天下英雄,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出奇兵轮番出战,实行骚扰战术,让敌人疲于奔命。这就是坐在庙堂上就可稳操胜券的计策。这条计策究竟怎么样呢?曹操曾经说过:假如袁绍采纳田丰的建议,两人谁胜谁败还很难说!
许攸
作为谋士,还不得不说说许攸,因为这个人是在袁、曹交战时归属过两个阵营。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刚刚交战,许攸对袁绍说:“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曹军必败。”袁绍没有采纳。官渡之战相持时,因家人犯法被逮捕,许攸投奔了曹操。许攸告诉曹操,粮食是双方的关键,袁绍的粮仓在乌巢,防备松懈,只要突袭乌巢成功,袁绍必败。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打败袁绍。
许攸建议分兵突袭许都,曹操将如何应对且不说,曹操兵少,许都守卫力量薄弱却是实情,袁绍是不是可以一试?如果不采纳,也应该说出此计不行理由。许攸投降曹操后,建议曹操袭击袁绍粮仓,曹操马上采纳,并且立即实行,这从中就看出了曹操的高明。要知道,许攸刚来,谁能知道他就不是诈降!这就是反对者的理由。但问题在于,许攸的建议对曹操至关重要,必须一试。而乌巢粮仓的失守对战局所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恐怕曹操劫粮的发端来自于许攸,谁也不会否认。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其才能毫不逊色,关键是作为主公的袁绍不能用。比如说在迎接天子一事上,两家都议论过此事,但曹操觉得这事情有利,马上实行;而袁绍却迟疑不决,等到皇帝到了曹操手里,这才知道皇帝原来还是有用的,可是,这已经晚了。还有那个官渡之战,曹操手下有那么多人和袁绍“暗通书信”,难道就没有人给曹操出过“避战”的主意?只不过曹操懂得,哪个主意可用,哪个计策不能用罢了。而袁绍,属下建议让他在曹操和刘备征战时出兵许县、机会失去后建议他消耗曹操、官渡相持时建议他偷袭曹操的后方,可以说个个都是好主意,可是袁绍一个也不用。这可正应了一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就好比打牌,袁绍手握一把好牌,遇上张杨、张燕、公孙瓒这种牌不好牌技更差的对手,袁绍爱怎么出牌就怎么出牌,结果都会赢。可是,碰到曹操这样一个对手,尽管还是手握一把好牌,在曹操先出牌时,自己却不知道该打哪一张好了。别人告诉他,他却总是怀疑,难道你还比我高明?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输!
荀彧评论说:袁绍“任用人却怀疑人的忠心”、“遇事迟疑,顾虑重重,缺少决断”,还沽名钓誉,总觉得自己谋略过人。这也难怪荀彧要离开他投奔曹操!碰到这样一个领导,就是有再高的谋略,恐怕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如此看来,人有才智,还得遇到一个能用的领导才行。